“阔气啊,拍肖像很赚钱么?”周秉昆进了屋子,忍不住赞叹道。
三个人坐定,林飞找出来茶叶,点了炭火来煮水。白笑川看见他茶几上摆着一本评书版《三国演义》,顺手拿了起来。
“你也喜欢曲艺么,刚才听见你在听评弹。”
拍肖像,必须要抓住人物精髓,找到人物身上那种蓄势待发的神态。聊聊天,正是摄影师需要的构思环节。
“喜欢呀,最近听了一段评书,单田芳讲的《三国》。不过听着不过瘾,找本书跟着一起看,打发打发无聊。”
白先生讥诮的笑了一下,这年轻人,刚刚二十出头看什么《三国》啊,要看也应该看《水浒》,没点子朝气。
“你是说广播吧,单先生来哈城,就是我们《大众曲艺》牵的线,从鞍山那边走的关系。他评书说的不错,家传的手艺。”
老先生不说自己,倒是谈论起单先生来。
“他父亲叔伯都是吃曲艺饭的,民国的时候逃难到了天津,跟竹板艺人王福义结缘,后来还娶了他的女儿王桂香。说起来,真是艺传三代的世家了。上一辈西河大鼓、竹板快书什么都说,但没什么精的,到他这一辈儿上,说书一项成了绝活。我去沈城的时候听过一回,当时就觉得他必然能成名成家。
“只可惜啊,那时候世道乱,他这个人也有点不知收敛。咱们政府是不打击个体艺人,但老百姓谁能待见显财露富的,风头一起,就让人给举报下放了。这家伙把苦吃的,都快赶上他父亲那一辈儿了,脾气还不怎么好,让人把牙都打掉了好些个。你要是见着他,仔细看,他前面的牙都是假的。”
也许老人都爱讲古吧,加上下雨天又没什么事儿,三个人就一边泡茶喝茶,一边讲着单先生的八卦。
顺便也聊了哈城曲艺界的历史,从俄据时代,一直聊到解放,说到当下。
“这几年是不行喽,原来全国的曲艺人都往东北跑。全国就咱这里安定,能养活人。不说张大帅那边常年养着戏园子,就咱哈城,也是七八家剧院,几十家茶楼,排演个不停。那时候,说书唱戏,是店家招揽生意的手段,别看都是下九流,赚钱可是不少...”
老爷子提南朝知道北国,讲曲艺八卦之外,还能说点旧时代哈城商界的旧事儿。
林飞听得津津有味,偶尔插两句嘴,把后世听过的奇闻讲出来,继续勾着老爷子的瘾头。
聊到十一点钟,屋里的报时钟响了,三人才注意到自己聊了多长。
“咱说回正题吧,讲讲二位为啥要拍照,想做个什么用?”
老爷子停下来,闭目养神了一会,“我啊,一辈子学了一堆儿杂活儿,没一件儿精的。幸好捞了个杂志编辑的饭碗,过上了一段好日子。这小伙儿呢,前两年被借调到我手下,跟着学了点庄家把式,非要拜我为师。当时情况多严峻啊,我也就没答应。前一阵子,小家伙被厂子开除了,跑到我手下来讨一口饭吃。这回实在是躲不过,我就算圆了他这个心愿吧。”
林飞瞅了一眼周秉昆,难道大脑壳都有搞艺术的天份?
好好的酱油厂国企工人不当了,三十岁了跟人学艺撂摊子。
不过一想也正常,酱油厂那个熊样子,说不定干到哪天就黄了呢。覆巢之下无完卵,春江水暖鸭先知,跑了说明脑袋好使。
“行啊,那我这也算为二位的师徒名分做了鉴证。”
引着两位回到影棚,打开各个灯光,帮着俩人摆好造型。
白老爷子坐在单人沙发上,后仰着翘着二郎腿。秉昆站在略微靠后的左手边,腰板儿绷的笔直。
这种师徒照不适合伦勃朗光,拍出来会像黑帮教父。还是用顶光比较好,人照出来会显着正派一些。
俩人都带着大褂,换上了之后有一种民国之风。
没有负责造型的孙良,也没有程老师进行化妆,俩人呈现了最原始的面貌。
咔嚓一声,时光定格。
俩人刚要起身,门铃幌啷一声又响了,听着一个低沉又沙哑的声音在问:“老板在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