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榛亦在等候他们,听了之后立即招手道:“快请,快请。”
便停下商谈,专门等着刘教授诸人。
不一会,小太监引了一众人,急匆匆地赶来。
赵榛一看,正是王府教授刘心隐、叶复、秦栯、吴达、李中几人。
为首的刘心隐,身材高大,一见到赵榛,赶忙领着其他几人俯身行礼。
赵榛穿越之后,为实现心中的雄心壮志,当然需要人才相助。
刘心隐这些人都是王府旧人,首先落入赵榛的眼中。
而刘心隐等人这一月来发现赵榛如同洗心革面一般,做事越来越不同凡响,无不刮目相看,对赵榛言听计从,甘为他收罗,于是很快赢得赵榛信任,被视为心腹。
赵榛等他们施礼后,略一回礼,也多不说,一挥手让众人随自己进了偏殿暖阁。
进来之后,赵榛请众人落座,见众人坐好了,开门见山道:“唉……昨夜之事,极不顺利!只怕我们要提早动身了!”
众人赶紧询问起来。
赵榛便将昨夜刺杀郭京未遂之事,和盘说了出来。
众人听了之后,都有些意外,但听赵榛所言,郭京并未抓到现行,而众人过几日便要离京,想来一切无虞,都松了一口气,纷纷安慰起赵榛。
刘心隐想了想,提醒道:“郭京乃是官家钦点的成忠郎,眼下在汴京城红极一时。想来他不会善罢甘休,当下之计,正如殿下所言,当速速离京,以免夜长梦多!”
赵榛极为赞同,不住地点头:“刘教授所言有理,正是如此!事情紧急,我们便直奔主题,敢问诸位负责之事办得如何了?一俟事情都有眉目,我们当一刻不停歇,立即寻找机会出京。”
刘心隐立即拱手道:“王爷,我这里幸不辱使命!您手书的这些人多应承了。”
一边说,一边从怀中掏出一个册子递给赵榛。
赵榛接过册子,翻开一看,正是自己准备劝说一并出离汴京的人员名单。
赵榛心中已有计划,决定离开汴京时,将城中的一些有用之人一并带走,便在王府教授辅助下,拟定了劝说的名单,多是六部六监经办实事的人员。
一部分是位卑言轻的官吏,一部分是官署匠人,不过俱是衙署中实际做事的人,算是大宋朝廷运转的砥柱之基。
赵榛专门选级别不高的人员劝说,乃是为了保密起见,避免与高品轶官员接触,走漏风声,导致事情不成。
赵榛连翻了几页,看到名字后面都打上个勾,意味这些人愿意随自己离开汴京,不禁满意地点了点头:“甚好!这些人都是实干之才,不能落到金寇手中。”
刘心隐的手往后指了指道:“其他诸人都顺利,只是这几人尚有些犹豫,没有准信。”
赵榛翻到册子最后一页,见到十几个人的名字后面一片空白,没有标记,仔细一看,是梅执礼、陈知质、程振、安扶等人的名字。
这些人均是靖康之变中颇有气节的人,后死于金兵之手。
按理说,这些人都是登堂入室的大官,不是赵榛属意的小吏小匠。
但这几人忠于大宋,因恪守死节于青史留名,赵榛不忍心见这些鼎鼎大名的历史人物被金人戕害,故冒险劝他们一并撤离。
眼见没有着落,赵榛只能叹道:“一切皆是天意,尽人事听天命吧。这等事,可一不可二。前去说服他们,已是冒险而为。他们都是当世大臣,为人机警敏锐,若为他们知晓我等之目的,上奏朝廷,恐怕不止前功尽弃,更会影响我们的出城大计。既然多说无益,便作罢吧!”
刘心隐深以为然:“王爷所言极是,不过我们在劝导时言语很隐晦,想来不会引起他们警觉,只是当下只能忍痛舍弃了。”
此时的刘心隐,对这个十几岁的小王爷肃然起敬。
纵观近来赵榛所作所为,令他佩服有加,丝毫不因赵榛年小而生轻慢之心,简直百依百顺,无一不从。
“如此也好!这些事非人力可为,不可强求。先保护好自己,保存实力。切记,离开汴京是头等大事,其他都要为它让路!”
赵榛想了想,又强调了一遍。
众人皆以为善。
眼见刘心隐负责的事项交代完毕,其他几名教授便将自己负责的收集典籍仪器诸事,一一禀报过来。
赵榛挨个询问清楚。
待听了之后,心中更加笃定,目前离开汴京诸般事宜都已准备停当,只待时机到来从容离开。
赵榛自觉大势已定,放下心事,与诸人商谈一些杂事。
正谈话间,小太监又进屋禀报,原来是宫中中使承旨而来,诏赵榛立即进宫,面见官家。
赵榛先是一愣,旋即心中释然,忍不住哈哈大笑,道:“哎呀,真是渴了有人递水,困了有人铺床!这是为本王雪中送炭来的啊!”
按照大宋律例,赵氏宗室无故不得离京。
赵榛目下最迫切的事,便是寻找离开汴京的由头,为此他在刘心隐等人的帮助下,搜肠刮肚找了个理由,于几日前上奏朝廷。
赵榛自信理由充分,不会被官家拒绝。
今日宫中来人,必是此奏章已递到官家案头,为官家首肯。
不过,宫中动作如此迅速,大大超出赵榛意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