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恒好像看出了尹继善的心思,不紧不慢地说道,
“皇上为了便于你们沟通和配合,已经将刘统勋从上书房行走的位置上调到你们刑部担任侍郎,以后他就是你的左膀右臂了。”
“好的,皇上雄才大略,深谋远虑,真是让在下佩服。”
尹继善想把对乾隆的无限敬仰之意,通过眼前这位炙手可热的皇亲国戚,传递到乾隆的耳朵里去。
这可是不可多得的溜须拍马机会,更是直接向皇上献媚的终南捷径。
“皇上还说了,《千叟盛宴图》于我大清国来说,那就是国画,事关国运和朝廷的脸面,要不计代价地拿回那幅画。不能流落在民间,形成无穷祸患,让那些意图闹事的刁民轻慢我朝廷无人,趁机造谣起事。我们三个组成侦破国画被盗案的基本班底,还会陆续加入于敏中和袁枚两人。”
“好的,一切听从傅大人调遣就是”
虽然是刑部尚书,尹继善还是要在傅恒面前表现出毕恭毕敬来,谁让人家的关系后台比自己硬呢。
一听说还有于敏中和袁枚,尹继善的心里开始翻江倒海起来。
于敏中是乾隆钦点的新科状元,才思敏捷,举世无双。
在会试后已经到自己府上登门拜访,拜自己为座师,那可以说是自己人。
提起这个袁枚来,那就一言难尽了。
论才学,那是没的说,与于敏中不相上下,难分伯仲。
也是乾隆钦点的进士出身,这次考试总算找回了上次恩科考试不利失去的颜面和锐气。
论性情,袁枚恃才傲物的劲头儿实在让人受不了,而且这次金榜高中后更是愈演愈烈。
他好像对上次未能拜师成功的事情耿耿于怀,心胸气量上不敢恭维。
前几天,有几句袁枚非议尹继善的话,就已经传到了尹继善的耳朵里了。
好事之人添油加醋的成分肯定有,但是说尹继善“外饰忠厚、内藏奸诈、沽名钓誉”的评价,恐怕绝不是瞎编的。
尤其是那句“心似玲珑八面通”的评语,肯定是袁枚所说无疑。
明褒实贬的文辞里隐藏了多少袁枚对尹继善的痛恨啊。
真后悔上次没收其为徒,这样既不用结怨于袁枚,又能将一个大才子笼入麾下,变成自己的人。
这一恩一怨的差距,可是有着天渊之别啊。
尹继善想到这,心中的后悔劲就甭提了,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谁说聪明人不办傻事,傻事都是聪明人干出来的。
傅恒看了一眼默不作声的尹继善,起身要走。
“尹大人,在下还有公务在身,就不多叨扰了,告辞。”
“啊,啊,好,好的,就不多留傅大人了,我也准备到刑部走一趟,处理一下李大人留下的差事。”
尹继善赶忙站起,拱手送傅恒出门。
刚到刑部大堂坐下不久,尹继善就听到了乾隆皇帝对李卫的最终处理结果。
这次还挺体面,乾隆亲自为李卫赠赐谥号为“敏达”,意为聪敏练达。
按照总督职衔厚葬李卫,让朝中有名望的满汉大臣代表乾隆到李卫府上吊唁,李卫的儿子中挑选了一个能充任公差的,补了一个苏北盐道的实缺。
总算是盖棺论定,有了一个不错的结果。
乾隆看到了李卫临终所上的奏折,为他公忠体国的精神打动了。
俗话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鸟之将亡其鸣也哀。
李卫在奏折中详述了自己对大清朝的无限热爱,把自己对社会治平安定的设想都和盘托出,让乾隆感到颇受教益。
在提到那幅乾隆视为国画的《千叟盛宴图》时,李卫也没有推卸责任,而是开诚布公地写道,
“臣李卫有罪,罪在识人不明,致使歹人有机可乘,陷先帝于险境而不知自;罪在缉盗不利,遭至国画下落不明,使主上忧心分神而不得解。此皆是臣才疏学浅、愚钝无知,未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过也。临表涕零,不禁五内俱焚、深感自责。”
乾隆看完,心中的怨气消掉了一大半。
贾士芳进宫面圣,也不能全是李卫之过。
如果雍正不下旨,李卫敢让贾士芳入宫吗?
当然不敢,即使李卫胆大包天,他也没胆子将一个大活人频频带入宫禁啊。
借他十个胆子,李卫也不敢。
至于《千叟盛宴图》被盗一案进展缓慢,李卫有难辞其咎的领导责任。
但是形势发展迅速,江湖还是那个江湖,套路已经不是李卫以前玩的烂熟的那个套路了,也不能全怪李卫。
廉颇老矣,不能饭啦。
宝刀未老那是期许,宝刀已老才是现实。
心情释然的乾隆做出了让满朝文武、朝廷内外暖心的处置决定,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李卫的门生故旧遍布天下,大家都弹冠相庆,为李督师有了好结果奔走相告。
即使是江湖中人,往日里也多蒙李卫成全活命,更是对乾隆的这个决定大树拇指,不禁对这位年轻的帝王刮目相看。
哪怕是李卫曾经因为公务得罪的仇家,也不再幸灾乐祸,反而生出一股子惺惺相惜的知遇知己之感。
毕竟,李卫的今天就是自己的明天,人家能有个好结果,对自己也不是坏事。
坐在刑部大堂上胡思乱想的尹继善,被声若洪钟的呼唤惊醒。
“尹大人,我有要事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