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一行人在告别杨博闻,连着走了十来天,才按照他的吩咐,将相应的信件交到了甘肃总兵萧汉的手中。
而收到信件的萧汉在思考了一日,最终还是同意了杨博闻信上的那个说法,决定再帮黄石最后一回。
他们原本从利用月黑风高的夜晚,放他们从关口冲出去的方法,太过冒险,万一被张镐发现,那就是大祸临头,自然不能够再使用。
不过,萧、张两人在仇鸾走了之后,也曾在一起商量过这个问题,在日后再面对想要偷运的那一批商贾之时,达成了两个共识:
第一,现在风险增高,要添些银子。第二,为了安全起见,路不可能再走之前的路。
让他们趁着夜色,沿着张掖河北上,绕远一些,从红沙窝墩出境,那处的参将是萧汉一起提拔起来的,事情做起来比较保险。
只不过,现在这两个共识,原本应该在杨博闻被罢官之后,就应该作废了的。
杨博闻这个时候旧事重提,信件上的原因也写得很清楚,这是帮他们的最后一回,也是为了避免让他们去找新任的巡抚大人告发,另外,杨博闻还在信件中提到一点。
他告知萧汉,日后若是想要和信任的巡抚搞好关系,黄掌柜他们家族是一个不错的财主。
都已经离任了,还这般为自己着想,萧汉原本还担心“好兄弟”会拉自己的下水的想法,顿时大大被削弱。
加上现在萧汉心中最想的,也并非是“生意”上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在这个新的系统中,该站在何种位置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能够暂时稳住黄石等人的心情,再花费一段时间,好好揣摩一下张镐的秉性,正是他现在的想法。
在这种利益的度量中,黄石所率领的商队作为利益的中心,自然就能够找到过关的方法。
黄石等人在出关之后,又连着赶了两天的路,这才开始正式进入鞑靼汗国阿拉善右旗的地界。
由于这次他们没有办法再去走之前的路线,自然也就不能够再在上一次的地方进行交易。
再加上,在之前那种紧张的情绪下,他们已经一连赶了好几天的路,这厢放松下来,便有了不想再走的想法。
黄石只好让派人策马前去,通知下家其新的交易地点,好让他们赶过来。
约莫是过了半天的时间,黄石过了关外的大盘道口,寻了一处村庄停驻了下来,正与同伴在商议日后的生意该怎么做,忽有手下进来汇报:“小掌柜,石掌柜来了。”
黄石匆匆出门去迎接,却见一个身着浅黄棉布衣袍的胖子,正在门前几匹马旁边的空地上来回踱步,看背影就知道是他们的老伙伴石元魁。
“大人,黄掌柜来了。”带路的老汉喊了一声。
待得胖子转过身来,才看清楚,叫道:“好你个黄......”
黄石咳了一声打断胖子的话,说道:“老表啊,我这行过来,正好遇上了边关戒严,这些带过来给你们的东西,差点就送不过来啦。”
虽然是做生意,但黄石也不想透露真实身份让太多的人知道,避免惹祸上身。
“好,好。”石元魁应声说道,“我就知道是这么回事,所以一听到消息,即刻就马不停蹄的赶过来了。”说罢,将屋子里的人都叫了出去。
其实黄石并不认得什么蒙古的人的官员,因为历来跟他们做交易的,都是汉人。
这些汉人大多是被掠过来的,或是在关内找不到活路的。
以往蒙古的多次南侵抢掠物资的时候,人口也是他们所掠夺物资的一部分,在关内犯了事的,蒙古部落也是他们一个去处。
同时这些明朝汉人手中掌握的种植、手工、匠工等技术,更是支持他们生产的关键。
当然在这里面也不会缺乏,曾经就是生在的长城的另外一边的军户,所以对于边境以及防务的情况也可能十分熟悉。
诸多因素综合起来,双方更像是一个相互了解的邻居。
现在曾铣在边的名气很大,听说治边很严,蒙古方面都对他有所忌惮,所以石元魁也是一度以为黄石难以通关过来。
两人进入屋子中,石元魁称赞道:“这一下任他曾铣有六只耳朵,也定想不到你黄石老弟还有如此神通啊!”
“这个事情就不去说了,这次真只能算得上是巧合。”黄石压低声音说道,“我奉杨大人的命过来,要给你们的大人送一封信,所以不得不谨慎一些。”
看着黄石这谨慎的状态,相较以往,都越发显得明显,石元魁也是感觉有些奇怪。现在看他的有意开始谈说此事,便急切的问道:“杨大人?!哪个杨大人?”
黄石皱了皱眉,说道:“难道甘肃换巡之事,石老哥也完全没有风声?”
“这个老哥还真不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老弟可否详细说来听听?”石元魁脱口而出。
黄石遂也将杨博闻的遭遇大体说了一遍。
“竟然还有这种回事?石某还真的是什么都不知道。”石元魁听罢一脸不可思议,“按你这么说,这封信就是那杨巡抚让你带过来,给蒙古人的军官的?”
这个时候,黄石选择了不说话,只和石元魁相互对视了一眼,大概两人心中对于这信封中的内容都有一个猜测。
“那先不说这个了,我们先看看商货吧,你们这次运了多少过来?”石元魁心中也拿不定这种主意,索性先行转移一些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