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天都够呛,每天手写一万字,短期还好,长期下来,手都给你干废。
这还只是写作时间。写完之后,还得邮寄投稿。邮寄路上又得一段时间,到文学期刊审核又得一段时间.....
综合下来,如果苏沐直接开写中长篇小说,从写作到稿件通过发表,没有一个半月根本不可能。一个半月,苏沐家的情况,可耗不起!
其次,这第一篇小说必须保证能够帮苏沐迅速打响名气。唯有打响名气,苏沐下一篇小说的稿价才能暴涨。
之前按千字5元算稿费其实是最好的情况,若是新人,在没有名气之前,千字4元都算不错了。可苏沐肯定不满足千字4元,他要做到从第二篇小说开始,他的稿费就是业界最高标准。
既然如此,这第一篇小说就得好好选择了。
有了!
彭先生,对不住了。
苏沐在稿纸的上方写下了几个字——
《那山那人那狗》。
是的,苏沐选择写的第一篇小说就是《那山那人那狗》。
这个选择当然不是胡乱选的。首先,苏沐的爸妈在去世之前就是乡邮员,苏沐写一本有关乡邮员的小说并不突兀,可以说是受到父母的感染嘛。
其次,这部小说的成绩拿得出手啊。
这可是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的获得者。不但小说成绩拿得出手,根据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更是斩获了好多个大奖,在小日子爆火,斩获了8亿票房....
最后,现在只是79年。彭先生现在还没动笔写作,82年才受到乡邮员的经历启发开写《那山那人那狗》。苏沐现在写这本小说,不但能截胡,还不用承受翻车的风险。
苏沐看过《那山那人那狗》的原著,也看过电影,甚至还特地为这部电影写了影评。原著大概一万字,足够精炼,可在苏沐看来,改编的电影更加动人。
比如瞎子五婆那一段。在小说里,只是父亲嘱咐儿子:“木公坡的王五是个瞎子。她有个孙子在外面工作,倘若来了汇票,你就代领了,要亲手交给王五。她那在家的细崽,不正路,以前曾被她瞒过一回汇款。你记住了?”
而儿子说“记住了”之后,就没后续了。算是一笔带过。
可在电影里却将这一段展开了,增加了父亲和儿子对瞎子五婆“信口开河”的情节。
所谓“信口开河”,是指拿着一张空白的信纸给瞎子五婆念信,张口诉说孙子对奶奶的关心。
特区工作的孙子是老人家唯一的牵挂,几番问候,纵使虚假,可眼前的老人还是眉眼含笑,一问一答,喜不自胜,看得人既感动又心酸。
父子俩辞别老人家,身后房屋破败,不见生气,老人愈显渺小,仿佛随时都会被身后的黑暗吞没,却还是挂起笑容挥手,等待着邮递员的下次到来。
那一幕,见者难免悲戚,忍不住潸然泪下。
这样的情节如果不增加进去,实在太可惜了。
所以苏沐写的《那山那人那狗》会在原著的基础上,增加电影情节,将电影情节以文字的形式融入到原著的框架里。
最主要这样篇幅会长很多啊。
赚钱嘛,不寒碜。
苏沐估计,如果他将一些电影情节融进去,《那山那人那狗》的全文篇幅能到3万字。毕竟他为这部电影做解说的时候,时长一度干到了30分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