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学期已经过了大半,陈澍他们班的活动量简直可以用“贫瘠”来形容。
之前的集体照片,因为没跟学校申报,所以并不被承认。
叶老师作为班主任,面对学期末可能的考核,感到了压力山大。
于是,他找到了班里的班长路桥川,两人在办公室里开了个小会。
叶老师的话里有山有水,有花有草,但意思明确——“给我搞点活动出来!”
路桥川回到宿舍,把这个“重任”分享给了三个室友。
但他们哪里有什么高招?
最后,只能硬生生拉上全班人一起集思广益,但说实话,他们搞出来的活动,实在是有够无聊的。
活动的第一弹,是余皓搞的“审美提升大会”。
他把室友姜云明拉来做模特,上演了一场换装秀。
可是,换了两套衣服后,姜云明突然问道:“咱们什么时候能看到女生换装?”
余皓一愣,说没这回事。
结果,遭到了换装模特的带头造反,这个活动也就不了了之。
活动的第二弹,钟白的“建筑摄影分享会”本应是一场视觉盛宴,但她对建筑的了解,恐怕连一本《建筑入门》都比不上。
她站在台上,满怀热情地把“贝聿铭”说成了“贝津铭”,这个小差错,在台下引发了窃笑。
钟白还在那儿侃侃而谈,讲着她如何用相机捕捉光影,如何在楼与楼之间寻找灵感。
所以,这场活动,最终以学生们的困顿和钟白的尴尬收场。
活动的第三弹,肖海洋的“心理委员八卦大揭秘”听起来充满悬念,但他的“揭秘”不过是些无关痛痒的小事。
他在台上滔滔不绝,讲着同学们的种种小动作,比如谁又迟到了,谁的笔记本上贴满了卡通贴纸。
台下的同学们听得昏昏欲睡,期待中的八卦大戏,变成了一出无趣的独角戏。
活动的第四弹,毕十三的“读书沙龙”,名字听起来高雅,实则乏味至极。
他选的书籍,都是些厚重的经典,比如英国作家毛姆的代表作《刀锋》。
只是他的朗读,没有激情,没有感染力,就像是在机械地重复着别人的故事。
台下的同学们,一个个打起了瞌睡,毕十三的声音成了最好的摇篮曲。
这些活动,一个接一个,就像是一场场精心策划的闹剧。
虽然每一次都以失败告终,但奇怪的是,大家似乎都玩得不亦乐乎。
路桥川站在一旁,看着这一切,心里有点五味杂陈。
他总结这些活动,用一个词——“蠢”。
但他也不得不承认,尽管蠢,大家笑得那么开心,这就是成功的另一种模样吧。
叶吉平老师,这位第一次当班主任的新手,他对学生的苦楚了解得深刻。
他在摄影课结束后,宣布了一个决定:“期中考试快到了,大家都忙着写论文,所以接下来四周,每两周交一次作业就行。”
同学们听后十分高兴,欢呼声此起彼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