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
一。
隋大业十二年。
星辰陨落,长夜泣血。有术士做出预言:天下大变将至。一时间,四方有识之士皆蠢蠢欲动。
王宇走进父亲的书房,深施一礼之后便束手站在一旁。这些年来虽然已经开始逐渐接管家中的大小事务,但是他依然信赖并且仰仗父亲王淼的智慧,尤其是眼下正在处理的这件事情。尽管在第一时间自己的理智和经验都在提醒,这就是一个疯子的疯言疯语,类似的事情过去发生了不止一次,以后说不定只会更多,应该立刻把这件事抛之脑后彻底遗忘,不要为此多浪费哪怕一丝一毫的精力。但是鬼使神差的,王宇对此上了心,了解的越多王宇就越是惊讶。到了现在,王宇心里隐隐有种预感,如果运作得当,这会是家族千载难逢的机会,不仅可以让家族一飞冲天,更可以福荫子孙后代。
王淼捧着一本书,摇头晃脑看的正入迷,连儿子进来也没有放下。半晌后合上书,闭眼发出一声叹息,不知是满足还是遗憾。
“怎么样了?”
王宇知道父亲问的是什么:“已经反复确认过了,不是在信口胡言。”顿了一顿,默默组织了一下语言:“只是孩儿依然不敢置信,世间岂有从未来回到过去的人?要真有这样的事,那为何此前从不曾有人见过呢?莫非他是疯子,自己的疯言疯语连自己都给骗了?但是已经由叔父验过了,说那人并不疯。尤其是他的言行举止,虽然怪异,但自成体系,不像是胡编乱造的。”
王宇口中的叔父叫王森。少年时不爱读圣贤文章,反倒对岐黄之术情有独钟。家里有钱也就放之任之。不料王森竟然在医道上天赋过人,几十年后的现在已是远近闻名的神医。
“其实你已经信了,只是在害怕而已。”王淼摇摇头,不以为然:“前所未见的事物,固然令人望而却步,但天地之大,何其广袤,世间万物,不可胜数,纵然是博学之士,也未必能够尽数了然,我等凡夫俗子,又岂与之相提并论呢。”
“父亲说的是。”王宇知道自己的心思瞒不过父亲:“那我们该如何应对?”
王淼反问儿子:“你心里怎么打算的?”
这件事王宇早就在心里打好了腹稿,当下提起精神缓慢开口道:“未来之事,终究是捕风捉影。若是尽信,则做事束手束脚,反为所害。若是不信,则平白浪费了机缘。孩儿以为,平日里该怎么做事,还是一如往常。面对生死攸关的大事,则不妨参考。只是那人对于琐事细节,往往一无所知。倒是一些大事,言之凿凿。可追问细节却又含糊其辞,语焉不详。话里有几分可信,犹未可知。”
“所以当下最好的对策,就是以不变应万变,耐心观察再做打算。”
王淼不置可否,举起手中的书:“你知道这本是什么书吗?”不等王宇回答,放下手中的书,缓缓走向窗边。窗户外,附近族内学堂里传来学子们清脆的朗读声。
“这是先祖的手记。”
“古时有史家作史,即使君主愤怒,刀剑加身,仍一字不改。但后来的君主开始自己写史书,史书就不可尽信了。所以历代先祖都会把自己经历的事写下来,留给后人参考。我也在写,以后你也要写。”
窗外传来了嬉戏笑闹声,应该是学堂放学了。王淼指着学堂说:“我们王家诗书传家,一代又一代的经验传下去,后人会比我们越来越聪慧。那里就是我们的未来。”随后看着王宇,缓慢但坚定地说:“未来什么样我们是看不到了,但是他们可以看到。作为一个人,我们的时间很短暂,但作为一个家族,我们的时间很漫长。”
王宇走向自己的庭院。路上遇上了王森,一副魂游天外的模样,嘴里还嘟囔着些什么,连侄子跟他打招呼都没注意。王宇也不以为意,他知道这个叔父就是这样,遇到了感兴趣的事就只顾闷头揣摩研究,旁的什么都不顾。越过王森,一个青年正在向王宇招手,那是王宇的族弟王陆,也是他最信赖的人。
王陆一脸的兴奋,看见王宇走过来,小跑着迎上前:“问的都差不多啦,现在问出来的大多都是重复的。”顿了一顿,又说:“只不过我还是有点不大相信啊,虽说是亲眼看见从天上掉下来的。”说着还缩起脑袋,朝天上看了一圈,咽了口唾沫:“可他说自个儿打将来来,这,哪怕他说他是神仙,我觉得都更靠谱呢。不过话又说回来,神仙哪能被咱们这么容易就抓起来?你说他说的那个未来是真的嘛,听着真跟仙境似的,要啥都有,还有什么大铁鸟,日行,啊不,几个时辰就能行千里,我怎么听着这么玄乎呢,你觉得他说的是真的还是假的?”
王宇没有回答,反问道:“森叔怎么回事?又琢磨啥呢?”王陆“哎”了一声,一脸无奈:“森叔问了不少医术上的事,问完就在那自己琢磨。搞糊涂了,我也听不懂,乱七八糟的。我让他别光问医术问点别的,他也不听。我可拿他没办法。”
王宇点了点头,把这事放在一边,吩咐道:“继续问,把他知道的都问出来,让森叔多看着点,别让他死了。”王陆笑嘻嘻的说:“这简单,森叔对那套医术着魔了,你现在不让他去问他都得急。”
王宇回到自己的庭院,继续在心里琢磨自己的计划。一时心潮澎湃,既有兴奋,又有惶恐,还有一丝遗憾。越想越觉得坐立不安,干脆不在屋子里待着了,骑马出门来到后山一处高坡,这里地势开阔,目光所及之处毫无阻隔。居高临下地看,王家的良田、宅院尽收眼底,连连绵绵伸向远方。
“家族”。王宇心里想着,目光逐渐坚定,脑海里浮现父亲对他最后说的话:“诗书传家,生生不息。”
二。
唐武德九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