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可以,但是我在理论方面的造诣远没有我的师兄尼克高。这里,我只能尽我所理解的,和你说个大概吧。只要是经过检验被证明是正确的科学理论,那在整个宇宙都是适用的,只不过是适用的维度层面、空间范围上有所不同。爱因斯坦相对论这套理论,只是你们人类刚刚开始仰望广漠无垠的宇宙,首次涉足到的一个最基础层面上的对宇宙规律的初步认识。宇宙规律当中最基础的东西就是时空,即时间和空间。爱因斯坦相对论中对时间概念的界定,其实说到底,就是对时间流逝的快慢数值作了一个新的定义,即‘嘀嗒’这一秒钟的‘嘀’和‘嗒’两响之间间隔的长和短。”
“这个‘嘀嗒’一秒钟的计时方式,一直以来我们地球人都是毫无疑义的啊。‘嘀’响过后紧接着就是‘嗒’,是那样的舒缓、和谐,这样的流逝速度我们都已经习以为常了。”
“但现在,爱因斯坦告诉你,随着参照系的不同,这一秒钟的‘嘀’声响起到‘嗒’声止的中间长度节奏变慢或变快了,也即是时间流逝过去的速率发生了变化。”
“从‘嘀’声起到‘嗒’声止,这个时间流动的节奏作为‘1秒’这一基本时间单位,是自古以来,我们人类基于对时间的认识,从观察日升日落、月缺月满、四季更替这样循环往复出现的天象开始的。把出现这样的天象循环往复过程,在时间单位上分别定义为1天、1月、1年。久而久之,为了生活的方便和算术的方便,我们中国的古人又把1天划分为12个时辰,古代的埃及人则把1天划分为24小时。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最后统一形成现在国际上通用的计时方法,1年12个月365天,1天24小时,1小时60分钟,1分钟60秒。从此,时间的流逝变化,以其压缩到最小单位每1秒种‘嘀嗒’声的节奏长短来说,已千篇一律丝毫不差地被历史地统一确定了下来,这样的计时方法,也被历史地定格在每个地球人的记忆当中,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的习惯参照。”
“但是,宋波你想过没有,如果当时定格在你们地球上每一个人脑海里的1分钟,其数值不是定义为60秒,而是定义为100秒,那又会如何?显然,如果这也是历史上形成至今并且养成习惯了的,那也应该是无可厚非的。但这样的重新定义,改变的只是作为时间最小单位一秒钟的长短数值而已,人们也许会不像每分钟定义60秒时那样,对1秒钟过去的节奏在心里上舒服地接受,而是可能要急促地去改变一下呼吸频率才能适应这个“嘀嗒”声缩短后的节奏。但它仍然是在同一个日常生活状态下所定义的,改变的数值不影响时间的性质。即使1分钟、1小时这样的较小时间单位数值都改动了,但也还是人们在地球上,每天看着日升日落、每月看着月缺月满、每年看着四季更替,在这样的循环往复发生的天象变化当中决定的时间性质。人为地每秒定义为100和人为地每秒定义为60,这样的时间概念在性质上是一样的,因为都是在同一种参照系下设定的时间数值,只不过时间数值对应的时间流逝的节奏变化,会在人们头脑里留下不同的印象和记忆罢了。”
瑞娜停了下来,似乎是想让宋波消化一下自已刚才所讲的。宋波点了点头,表示懂意思了。
瑞娜就又接着讲下去:“然而,当人类终于要走出地球开始迈向宇宙时,却发现这局限在地球上传统生活的时间概念已经与奔向广阔无垠宇宙的高级文明生活不相适应。当你想象中有一天会坐在以宇宙级别的速度航行的飞船中,以光速飞向4.2光年外的比邻星,你突然会发现,时间对你来说已经凝固在那里不动了。而当你到了那儿立马以光速折返回地球时,地球上的人都知道你在太空度过了8.4年,但是你却对人家说,我才感觉刚一会会而已。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