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王又说:“我要稳固这天命所赐的宝座,依照天意来治理国家,全力清除那些邪恶势力,从殷纣王那里接受教训。我要日夜辛劳,来安定我们西周的疆土。我要身穿鲜明的礼服,彰显我的德行。从洛水到伊水,我要让百姓安居乐业,不再动荡。那里有夏朝遗民的居所,我南望三涂山,北眺岳山边境,又回头看看黄河,还有那洛水、伊水,都不离天室太远。”
安排好周朝的国都后,武王这才离开洛邑。他把马儿放归华山之南,让牛群在桃林原野上自由漫步。兵器入库,战马入厩,战士们解散回家:这一切都是向天下宣告,从此不再动用武力了。
嘿,这武王可真是英明啊!他不仅知道怎么打仗,更懂得怎么治国。让百姓安居乐业,这才是真正的王者风范啊!至于那些战马和兵器,就让它们好好休息吧,毕竟和平的日子才是大家最盼望的。
武王搞定殷商后,过了两年,他突然想起了箕子,就跑去问他:“喂,箕子老哥,你说说看,殷商是怎么亡国的啊?”箕子一听这话,心里咯噔一下,心想:“哎呀,这武王咋又提起这茬儿了呢?”他本来就不想说殷商的坏话,可武王这么问,他也不好直接拒绝。于是,箕子就想了想,说:“唉,其实殷商亡国的原因啊,跟天道有关。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殷商违背了天道,所以就亡国了。”武王一听这话,心里就有点儿不舒服了,心想:“你这箕子,说话咋这么拐弯抹角的呢?我问你殷商亡国的原因,你跟我说天道,这不是答非所问嘛!”不过,武王毕竟是武王,他也没多说什么,只是心里暗暗决定,以后还是少问这种敏感问题为妙。
武王生病了,这可急坏了天下的群臣们。毕竟天下还没完全安定下来呢,群公们一个个都忧心忡忡的。于是,大家决定来一场穆卜,看看武王的病情到底怎么样。周公呢,也是个有情有义的人,他亲自斋戒沐浴,还打算自己当个替身,代替武王生病。嘿,说来也神奇,这么一来,武王的病情竟然有所好转了。
可惜好景不长,后来武王还是去世了。太子诵继承了王位,这就是我们后来所说的成王。唉,武王这一走,天下又不知道要掀起多少风浪了。不过话说回来,周公这替身当的,也算是尽心尽力了,不知道他会不会因此得个“最佳替身奖”呢?
成王年纪还小,周朝刚平定天下,周公怕诸侯们反叛,就暂时代理朝政,掌管国家大事。管叔、蔡叔这些武王的弟弟们,心里对周公有点儿不放心,觉得他不靠谱,于是就跟着武庚一起搞叛乱,想反叛周朝。周公奉了成王的命令,出兵讨伐武庚和管叔,把蔡叔给流放了。然后,他找了微子开来代替殷朝的后代,让他在宋国建国。周公还收留了不少殷朝的遗民,把武王的弟弟封到卫国,让他当卫康叔。
那时候,晋国的唐叔得到了好谷子,就献给成王。成王呢,又把这谷子转交给在前线的周公。周公在东边接受了这谷子,这可是代表天子的命令啊。刚开始,管叔、蔡叔反叛周朝,周公花了三年时间才把他们搞定。这期间,他写了好几篇文章,先是《大诰》,然后是《微子之命》,接着是《归禾》和《嘉禾》,还有《康诰》、《酒诰》、《梓材》等等。这些文章都收录在《周公之篇》里。
周公代理朝政七年,成王终于长大了。周公就把政权交还给成王,自己退下来,站在群臣的位置上,规规矩矩地辅佐成王。这周公啊,真是个懂得进退的聪明人,知道什么时候该放手,什么时候该抓紧。这一下,周朝又安稳了好一阵子,成王也在他的辅佐下,逐渐展现出了一代明君的风采。
成王坐在丰邑的宝座上,心里琢磨着该怎么继续老爸武王的伟大事业。于是他派召公去重新建设洛邑,完成武王未竟的志向。周公呢,又进行了一次占卜,仔仔细细地审视了结果,终于下定决心,把洛邑给建好了,还特意把九鼎放在那儿。他得意地说:“这里可是天下的中心,四方的诸侯来进贡,路程都一样,不偏不倚,公平公正!”于是,周公写下了《召诰》和《洛诰》这两篇文章,记录下了这件大事。
成王把殷朝的遗民迁到了新的地方,周公奉了王命,又去给他们做了一番思想工作,写下了《多士》和《无佚》这两篇文章。召公担任了保护国家的重任,周公则当起了老师,教导百姓。他们一起向东攻打淮夷,把奄国给灭了,还把奄国的国君迁到了薄姑。成王从奄国回来,在宗周休息了一下,写下了《多方》这篇文章。在铲除了殷朝的残余势力后,他们又去攻打淮夷,回到丰邑后,又制定了《周官》这部法律。从此,礼乐制度得到了兴盛,国家的制度也得到了改革,百姓们和睦相处,一片祥和。
成王讨伐完东夷后,息慎国还来祝贺呢!成王一高兴,就赐给荣伯一些宝贝,还让他写了篇《贿息慎之命》的文章来记录这件事。看来,这成王不仅是个会打仗的君主,还是个懂得治国理政、与民同乐的好君主啊!
成王快不行的时候,心里那叫一个担心啊,怕太子钊扛不起这大周朝的担子。于是,他赶紧找来召公和毕公,让他们领着诸侯们辅佐太子,确保太子顺利继位。成王一闭眼,这二位公爷就带着诸侯们,把太子钊带到先王庙里,郑重其事地告诉他:“小子,文王、武王他们打下这江山可不容易,你得节俭点,别瞎折腾,要厚道守信,才能坐稳这王位。”这就是那篇有名的《顾命》了。
太子钊就这么继位了,这就是康王。康王一上台,就忙着给诸侯们发通知,告诉大家要继续发扬文王、武王的伟大事业,这就是《康诰》的由来。康王这阵子,天下太平得不得了,刑罚都闲置了四十多年没用上。他还特地让毕公去规划一下成周附近的居住区,这就是《毕命》的内容了。
话说回来,这康王也真是个有福之人,继承了老爸老妈的好基因,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这一下,周朝可算是迎来了一个盛世,老百姓们也过上了安稳日子。而那些诸侯们呢,也都服服帖帖的,没人敢捣乱。这就是成康之治啊,真是让人羡慕!
康王驾崩后,他的儿子昭王瑕接了班。这昭王啊,执政的时候,周朝的王道已经有点儿走下坡路了。有一次,昭王心血来潮,去南方巡视,结果一去不复返,最后死在了江上。这事儿挺尴尬的,大家心照不宣,昭王的死讯也没怎么大肆宣扬,就这么讳莫如深地过去了。
后来呢,昭王的儿子满被立为新王,这就是穆王。穆王登基的时候,已经年过半百了。他看到王道日渐衰微,心里挺不是滋味儿的,就觉得文王武王他们打下的江山,可不能就这么毁了。于是,他找来伯申,让他好好告诫太仆,要整顿国家政务。穆王还亲自写了篇《命》来强调这事儿。经过一番努力,周朝总算是恢复了往日的宁静。
这穆王啊,虽然年纪大了点儿,但心气儿还挺高的。他一心想要重振周朝的雄风,可惜啊,岁月不饶人,他最后也没能实现这个愿望。不过话说回来,他至少努力过了,也算是对得起文王武王的在天之灵了。
穆王想要去征讨犬戎,祭公谋父一听这事儿,就赶忙谏言说:“大王啊,这事儿可不成。咱们的老祖宗可都是以德服人,从来不动刀动枪的。兵器嘛,就得藏好了,偶尔拿出来吓吓人,那才有威力;老拿出来显摆,大家看惯了就不怕了,不怕了那还怎么镇得住场子呢?就像周文公的颂词里说的:‘收起刀枪弓箭,追求美德才是正道,这样天下才能太平,大王您的王位才能稳固。’咱们的老祖宗对老百姓多好啊,既教育他们怎么做人,又帮他们发展经济,让他们过上好日子。还告诉他们什么是好坏,怎么分辨是非,让他们知道怎么追求幸福、避免灾难。这样老百姓才能既感激您的恩德,又害怕您的威严,咱们周朝的江山才能一代一代传下去,越来越兴旺。
想当年,咱们的先祖后稷可是虞、夏两朝的大功臣。后来夏朝衰败了,后稷的子孙们失了势,咱们的老祖宗不窋只好跑到戎狄那边去避难。但他可没放弃啊,还是时刻想着怎么恢复祖业,继承先祖的遗志,把祖宗传下来的好东西都学了个遍,每天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用忠诚和信用赢得了大家的尊重。就这样,咱们周朝的德行一代一代传下来,从来没给祖宗丢脸。到了文王、武王那会儿,他们不仅继承了先祖的光明传统,还加上了慈爱和善良,对待神灵和百姓都十分恭敬,大家都特别高兴。商王帝辛呢,对老百姓坏得不得了,大家都受不了,于是都支持武王去讨伐他,最后把商朝给灭了。所以啊,咱们的老祖宗并不是喜欢打仗,而是实在看不过去老百姓受苦,才去解救他们的。
咱们的老祖宗定下的规矩是:京城周围五百里内的地区要负责提供祭祀用的东西,五百里到千里之间的地区要负责祭祀神灵,千里到一千五百里之间的地区要负责接待宾客,更远的地区呢,就负责进贡和朝见。这些事儿,都得按时按规矩来。要是哪个地区没做到,咱们就先提醒他们一下;提醒了还不改,那就得采取相应的措施了。所以啊,才有了刑罚、征伐、讨伐、责备和文告这些手段。但要是这些手段都用上了,他们还不听话,那咱们就得从自己身上找问题了,看看是不是咱们的德行还不够,得再努力努力。这样一来,近处的地区都听话了,远处的地区也都服气了。
可是现在呢,自从大毕、伯士他们死了以后,犬戎就按时来朝见了。大王您却说:‘我得用不朝见的名义去征讨他们,顺便看看咱们的军队厉不厉害。’这可就不对了,这不是违背了先祖的教诲,让咱们的周朝陷入危机了吗?我听说犬戎这个国家啊,他们的君主很贤明,能坚守先祖的德行,这样的人,咱们可得小心应对啊。”穆王听了这话,还是坚持要去征讨,结果打了胜仗,抓回了四只白狼和四只白鹿就回来了。从那以后,那些远处的国家就再也不来朝见了。
诸侯们之间,总有那么些个不和睦的。甫侯这老哥儿,就跑到王那儿去,给王出了个主意,说要制定一套严明的刑法。王一听,立马来了精神,说:“哟,甫侯,你终于来了!这国家土地这么大,是该给你颁个‘吉祥刑法奖’啊!现在你要安定百姓,那选对人、用对刑、住得对,不都是你的职责吗?当两边都到场了,你就得听听他们的陈述,然后斟酌斟酌。这陈述得简明扼要、真实可信,再对应到五种刑罚上。要是这五种刑罚都觉得不合适,那就试试五种罚金。罚金还不服?那就看看他们是不是犯了那五种过失。这五种过失要是还有问题,那就得官狱、内狱一起上,好好查查他们的罪证,看看到底是谁的错更大。对于那些刑罚有疑问的,该赦就赦,但得审得清清楚楚。简单说,就是得信得过,查得严。别搞得稀里糊涂的,得让老天爷都点头才行。黥刑有疑问就赦免,罚金得按百倍来算,罪得查实。劓刑有疑问也赦免,罚金加倍洒洒水啦,罪还是得查实。膑刑、宫刑、大辟,都是一样的道理。墨罚有一千种,劓罚有一千种,膑罚有五百种,宫罚有三百种,大辟有二百种。这五种刑罚加起来,足足有三千种呢!咱们就给这套刑法取名叫‘甫刑’吧!”就这样,甫刑就这么诞生了。
穆王在位五十五年,终于驾鹤西去了,他的儿子共王繄扈接了班。这共王啊,有一天去泾水边上游玩,密康公也跟着去了。巧的是,有三位美女也跑那儿去了,还特意过来打招呼。这三位美女的老妈一看,就悄悄对密康公说:“你得把她们献给大王啊。你看,野兽三只就算一群,人三个就算一伙,美女三个那就叫粲。大王打猎不会取尽一群野兽,公卿出行也不会劳烦太多随从,大王选妃更不会只挑一个家族的。这粲啊,可是美好的东西。大家都把这么美好的东西送给你,你德不配位怎么行?大王都未必受得起,何况你这小角色呢!小角色得了这么多好东西,迟早得完蛋。”可这密康公啊,就是个倔驴,硬是不肯献美女。结果才过了一年,共王就灭了密国。
共王死后,他的儿子懿王畑又上台了。这懿王在位的时候啊,王室可就真的开始衰败了,诗人们都开始写诗讽刺了。哎,这王室啊,真是一代不如一代了!
懿王驾崩后,共王的弟弟辟方坐上了王位,这就是孝王。孝王死后,诸侯们又觉得还是懿王的儿子燮靠谱,于是就把他扶上了王位,这就是夷王。看来啊,这王位传承也是个技术活,不是谁想当就能当的,得靠大家伙儿一起使劲儿才行啊!
夷王死后,他的儿子厉王胡接了班。这厉王啊,一上台就迷上了捞钱,还特别亲近一个叫荣夷公的家伙。大夫芮良夫一看这势头不对,就跑去劝厉王:“大王啊,咱们王室这是要没落了吧?荣夷公这家伙,就知道捞钱,一点儿都不知道大难临头。这钱啊,可是天地间百物的产物,怎么能被他一个人独占呢?他这么做,得罪的人可多了去了,万一出了大事儿,咱们怎么办?您作为大王,应该引导利益,让大家都受益才对。可现在您却让一个人独占利益,这合适吗?就像《诗经》里说的,‘思文后稷,克配彼天,立我蒸民,莫匪尔极’,还有‘陈锡载周’,这都是说咱们要公平分配利益,才能国泰民安。可现在您却要学荣夷公独占利益,这能行吗?普通人独占利益,我们都叫他盗贼,您作为大王这么做,岂不是更糟糕?要是真让荣夷公得势了,咱们周朝可就真的完了。”可是啊,厉王就是不听,最后还是让荣夷公当了卿士,掌握了大权。看来啊,这厉王也是个“钱”迷心窍的家伙,不知道后面会闹出什么幺蛾子来呢!
厉王这哥们儿啊,残暴奢侈又傲慢,搞得国人们都对他骂声一片。召公就劝他说:“大王啊,您这样搞,老百姓都活不下去了啊!”厉王一听就火了,立马找来卫国的巫师,让他负责监听那些骂他的人,一发现就杀无赦。这么一来,骂他的人确实少了,但诸侯们也不来朝拜了。过了三十四年,厉王变得更加严厉,国人们吓得连话都不敢说了,走在路上都只敢用眼神交流。
厉王还挺得意,跟召公说:“你看,我现在能消除诽谤了,大家都不敢说话了。”召公一听就乐了,说:“大王啊,您这不是在堵老百姓的嘴吗?防民之口,比防水还难啊!水堵得太久,一旦决堤,伤人肯定多;老百姓也是这样啊,心里有想法,嘴上不说,迟早得出事。所以啊,治水得疏导,治民得让他们说话。天子听政,得让公卿列士们献诗,乐师献曲,史官献书,还得有各种各样的建议和意见,这样天子才能综合考量,做出不悖理的决策。老百姓有口,就像大地有山川一样,财富从这里出来;又像有平原沃土一样,衣食从这里产生。口能说话,好坏才能分辨,才能行善防败,从而生产财富和衣食。老百姓心里怎么想,嘴上就怎么说,说完了就去行动。您要是堵他们的嘴,那还能有多少真话能传到您耳朵里呢?”
可惜啊,厉王就是不听。结果呢,国人们真的不敢说话了,憋了三年,终于一起反叛,把厉王给赶跑了。厉王呢,只能跑到彘这个地方避难去了。唉,这就是典型的“堵不如疏”啊,厉王这哥们儿,真该好好学学怎么当个好国王!
厉王的太子静躲到了召公家里,这事儿一传开,老百姓们就围了上来。召公一看这阵势,心里就明白了:“唉,想当年我苦口婆心地劝大王,他硬是不听,结果弄成现在这样。现在我要是杀了王太子,大王肯定会恨我入骨,那我可就遭殃了。咱做臣子的,就算事情再危险也不能结仇,就算心里有怨气也不能发怒,更何况是侍奉大王呢!”于是,召公一咬牙,把自己的儿子推出去,替换了王太子,让太子静得以逃脱。这事儿啊,真是让人哭笑不得,召公这老哥也是挺拼的,为了保全大局,连自己儿子都舍得牺牲。不过话说回来,这厉王也真是自作孽不可活,要是当初听了召公的劝告,哪会有今天这档子事儿呢?
话说这召公和周公两位大佬一起主持朝政,那段时间就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共和”。共和十四年的时候,厉王在彘地一命呜呼。太子静在召公家里长大成人,两位大佬一合计,就把他扶上了王位,这就是宣王啦。宣王一上台,两位大佬就在旁边辅佐他,一起整顿朝政,效仿文王、武王、成王、康王的优良传统,诸侯们也纷纷表示要重新效忠周朝。过了十二年,鲁武公还亲自跑来朝拜呢。看来这周朝啊,在宣王和两位大佬的治理下,又开始焕发生机啦!
宣王这家伙啊,就是不爱务农,连千亩良田都荒废了。虢文公劝他别这么干,可宣王就是不听啊。结果你猜怎么着?三十九年后,千亩那儿爆发了一场大战,王师被姜氏的军队打得落花流水,真是丢人丢到姥姥家去了。看来啊,这宣王得好好反思一下,为啥不听劝告,非得等到吃亏了才后悔呢?
宣王这哥们儿,南边儿的军队败得一塌糊涂,心里那叫一个郁闷啊。于是呢,他就想在大太原这儿整整民众,看看还有多少人能拉出去打仗。仲山甫这老哥一听,连忙劝道:“大王啊,这民众可不是随便能整的,得悠着点儿。”可惜啊,宣王就是不听,硬是要去整民众。结果呢,哎,这可真是自作孽不可活啊!
宣王驾崩后,他的儿子幽王宫湦就接过了王位,这就是幽王啦。这幽王刚上台第二年,西周那边儿的三川地带就发生了地震。伯阳甫这老头儿一瞧,就摇头说:“哎呀,周朝这是要完蛋了啊。你想啊,天地之气本来是有序的,要是乱了套,那肯定是老百姓给搅和的。就像这地震,就是因为阳气被压住出不来了,阴气又逼得太紧,结果就地震了。现在三川地震,那就是阳气失去了位置,被阴气给填满了。阳气跑到阴气里去,那河流的源头肯定会堵塞;源头一堵,国家就得亡。水和土可是老百姓的衣食父母啊,土要是没养分,老百姓就没钱没粮,不亡国还等啥呢!想当年伊水、洛水干涸了,夏朝就亡了;黄河干涸了,商朝也亡了。现在周朝的德行已经跟夏、商末年差不多了,而且河流源头又堵塞了,堵塞了肯定会干涸。国家得靠山川才能立足啊,山崩了、河干了,这都是亡国的征兆啊。而且啊,河一干,山肯定也得崩。我看这国家灭亡也就十年之内的事儿了,这就是天数啊。天要抛弃谁,那肯定是不会超过这个天数的。”你猜怎么着?就在这一年,三川真的干涸了,岐山也崩塌了。哎,这幽王啊,看来是真没福气享受这个王位啊!
话说这幽王啊,真是越来越任性了。这不,他宠爱上了襃姒这小妞儿,两人甜甜蜜蜜的,襦姒还给他生了个儿子叫伯服。幽王一看,这儿子多可爱啊,就想把原来的太子给废了。这太子他妈可是申侯的女儿,当了王后呢。可幽王眼里只有襦姒,啥也不顾了,就想把申后给废了,再把太子宜臼也赶出去,让襦姒当王后,伯服当太子。
周太史伯阳这老头儿,没事就读读史记,一读到这儿,就长叹一声:“周朝啊,你这是要完蛋的节奏啊!”想当年夏朝快完蛋的时候,就有两条神龙停在夏帝的庭院里,说它们是褒国的两位君主。夏帝一琢磨,这龙杀不得、赶不得、留也不吉,最后决定请它们留点涎沫收藏起来,这才算吉利。于是夏帝就弄了点钱,搞了个仪式,把龙给请走了,涎沫留在了庭院里。夏朝灭亡后,这个装涎沫的盒子就传到了商朝,商朝灭亡后又传到了周朝。这三代以来,谁也不敢打开看。可到了厉王末年,这货好奇心太重,非打开看看不可。结果一打开,那涎沫就流得满庭院都是,怎么也弄不干净。厉王就派了一群光屁股的妇女去大声叫骂,想把这涎沫给赶走。你猜怎么着?这涎沫竟然变成了一只大黑乌龟,直接跑进了后宫。后宫里有个小宫女,刚换牙的时候就遇到了这黑乌龟,等到她及笄之年,竟然没老公就怀上了孩子。这小宫女吓得半死,就把孩子给扔了。
到了宣王的时候,有个童谣唱道:“檿弧箕服,实亡周国。”宣王一听,觉得不对劲,就派人去抓卖檿木弓和箕草箭袋的夫妇俩。这俩人一听风声不对,赶紧跑路。路上他们遇到了那个被扔掉的孩子,夜里听到孩子的哭声,觉得可怜,就收养了他。后来这俩人跑到了褒国,正好褒国人犯了罪,就把这小女孩献给幽王来赎罪。这小女孩就是襦姒。
幽王一看这小女孩长得挺漂亮,就宠爱上了她,还跟她生了个儿子伯服。这下可好,申后被废了,太子也被赶走了,襦姒当了王后,伯服当了太子。太史伯阳一看这势头,无奈地摇了摇头:“祸事已经成了,想挽回也来不及了!”哎,这幽王啊,真是自作孽不可活啊!
襦姒这妹子,笑点可真高,幽王想尽办法逗她笑,可她就是板着个脸。幽王急了,心想:“我得想个绝招,让她开怀大笑!”于是呢,他就搞了个烽火台,还弄了个大鼓。规定好了,一旦有敌人来犯,就点起烽火,敲响大鼓。
诸侯们一看烽火起、鼓声震天,以为是敌人真打来了,赶紧带着兵马赶来救驾。结果一到京城,连个敌人的影子都没见着,原来这只是幽王为了逗襦姒笑的一个闹剧。襦姒一看这阵势,终于“噗嗤”一声笑了出来,笑得花枝乱颤。
幽王一看,这招还真管用,于是又故技重施,玩了好几次。可是诸侯们也不是傻子啊,被骗了几次后,就不再相信这烽火台了。后来,真的有敌人来犯时,幽王再点烽火、敲大鼓,诸侯们却一个也没来。哎,这幽王为了博美人一笑,可真是把国家大事都当儿戏了!
幽王这货啊,居然把虢石父这老小子提拔成了卿士,让他掌了大权。这下好了,全国人民都怨声载道。虢石父这人啊,嘴巴甜得像抹了蜜,擅长拍马屁,又特别贪财,幽王就这么被他给蒙蔽了。更别提他还把申后给废了,把太子也给赶走了。
申侯一听这消息,火冒三丈,立马联合缯国和西夷的犬戎族,一起来攻打幽王。幽王一看大事不妙,赶紧点燃烽火召集兵马。可惜啊,之前他玩得太过火,诸侯们都不再相信这烽火台了,一个兵都没来。结果幽王就被杀在了骊山脚下,襦姒也被俘虏了,周朝的财宝全被抢了个精光。
这下好了,诸侯们一看幽王死了,就推举申侯,一起立了原来的太子宜臼为新的国王,这就是平王。平王继位后,总算是让周朝又苟延残喘了一段时间。哎,这幽王啊,真是自作孽不可活啊!
平王这家伙一上台,就急忙忙地带着人马东迁到雒邑去,为的就是避开那些凶猛的戎寇。这时候的周朝啊,就像个破败的大家族,家族里的长辈没了威严,小辈们就开始互相掐架,抢地盘。齐、楚、秦、晋这几个家伙,就像是突然冒出来的黑社会老大,开始崭露头角,政治大权都掌握在这些地方诸侯手里了。这世道啊,真是变得越来越有趣了!
话说这四十九年后,鲁隐公可是风风火火地坐上了国君的宝座。可就在他即位后的两年,平王这老头子就驾鹤西去了。说来也巧,平王的太子泄父比他老爸还先走一步,于是这王位就传给了泄父的儿子林,也就是我们的桓王。这桓王啊,其实是平王的孙子,年纪轻轻的,就当上了国君,真是让人羡慕啊!
桓王即位后的第三年,郑庄公前来朝见。可谁知这桓王也是个有个性的主儿,对郑庄公那可是一点礼数都没有。这下可好,郑庄公心里就埋下了怨恨的种子。到了第五年,这怨恨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郑国终于忍不住了,跟鲁国商量着换了块地,这块地啊,就是天子用来祭祀太山的地——许田。
又过了几年,鲁国内部可是闹得不可开交。隐公这哥们儿,不知怎么的就被人给杀了,然后大家一商量,就把桓公给扶上了国君的宝座。这桓公也是个有手段的,一上台就开始对外扩张,第十三年的时候,他就带着大军去攻打郑国。可惜啊,这桓王也是个倒霉蛋,被郑国人给射伤了,只好灰溜溜地回家养伤去了。这一下,周王室的颜面可是丢了个精光啊!
话说二十三年过去,桓王老爷子终于驾鹤西去,庄王佗接过王位。庄王在位第四年,周公黑肩居然想来个政变,想把庄王干掉,好让王子克上台。可惜啊,辛伯这哥们儿是个明白人,他提前给庄王通风报信,结果周公黑肩就悲剧了,被庄王给咔嚓了。王子克一看大事不妙,赶紧脚底抹油,跑到燕国避难去了。
又过了十五年,庄王也走了,厘王胡齐接任。厘王在位的第三年,齐桓公开始称霸,成了江湖上的老大。可惜啊,厘王只干了五年就挂了,惠王阆继位。这惠王一上台,就抢了大臣们的园子,改造成了自己的私家园林。这么一来,大夫边伯等五个人可就火冒三丈了,他们商量着召来燕国和卫国的军队,打算一起攻打惠王。惠王一看形势不妙,赶紧跑到温地避难,后来又躲到郑国的栎地。而那些叛乱分子呢,居然把厘王的弟弟穨立为了新王。这新王还挺会享受的,又是乐舞又是遍舞的,把郑国和虢国的国君都给惹毛了。四年之后,郑国和虢国联手,把王穨给干掉了,然后又把惠王给接了回来。惠王复位后的第十年,他大方地赐给齐桓公“伯”的头衔,让齐桓公成了江湖上的带头大哥。
又过了二十五年,惠王也去世了,襄王郑接过了王位。这襄王啊,老妈死得早,后妈就是惠后。惠后生了个儿子叫叔带,特别受惠王宠爱,搞得襄王心里挺没底的。襄王在位的第三年,叔带居然联合戎族和翟族的人想谋反,襄王大怒,想干掉叔带。叔带一看形势不妙,赶紧跑到齐国避难去了。齐桓公这人啊,挺有义气的,他派管仲去周国跟戎族讲和,又派隰朋去晋国跟戎族讲和。周王为了表示对管仲的尊重,想用上卿的礼节来接待他。可管仲这哥们儿挺低调的,他说:“我只是个普通的官员,而且周国还有天子亲自任命的国、高二位上卿在呢。如果按春秋的规矩来,我怎么能接受这么高的礼节呢?我可不敢接受啊。”周王一听,笑着说:“舅舅啊,我特别欣赏你的功勋,你就别推辞了。”可管仲最后还是坚持只接受下卿的礼节,然后就回去了。
九年之后,齐桓公去世了。又过了三年,叔带居然又跑回了周国。这襄王啊,真是个倒霉蛋,十三年的时候,郑国攻打滑国,周王派游孙、伯服去求情,结果郑国人把这两个人给抓了。郑文公这人啊,挺记仇的,他觉得惠王当初复位的时候没给他好处,现在又跟卫国一起护着滑国,所以就抓了伯服当人质。周王一听就火了,想联合翟族一起去打郑国。可富辰这哥们儿挺明智的,他劝周王说:“咱们周国东迁之后,一直是靠着晋国和郑国撑腰的。当年子穨之乱,也是郑国帮咱们平定的。现在咱们不能因为这点小恩怨就抛弃他们啊!”可惜啊,周王没听他的。十五年之后,周王真的派翟族的军队去打郑国了。打赢了之后,周王还挺感激翟族的,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翟族的首领。可富辰又出来反对了,他说:“以前的平王、桓王、庄王、惠王都得到过郑国的帮助,现在您却亲近翟族而抛弃郑国,这可不行啊!”可惜啊,周王还是没听他的。十六年之后,周王又反悔了,不想把女儿嫁给翟族了。这下可好,翟族人怒了,直接跑来把谭伯给杀了。富辰一看这形势,叹了口气说:“我多次劝谏都不被采纳,现在如果不出逃的话,王可能还以为我怀恨在心呢。”于是他就带着自己的人马去赴死了。哎,这世道啊,真是越来越看不懂了!
话说当初啊,惠后想扶持王子带当王,于是偷偷给翟人开后门,结果翟人真的就闯进了周国。襄王一看这形势,吓得赶紧跑到了郑国,郑国也挺够意思,把襄王安顿在了泛地。而那边呢,王子带顺利当上了王,还娶了襄王不要的那个翟族王后,两人一起在温地过上了小日子。
过了十七年,襄王实在受不了这颠沛流离的日子,于是向晋国求援。晋文公一看这请求,立马派兵接回了襄王,顺便把叔带给干掉了。襄王为了表示感谢,大方地赐给晋文公一堆宝贝,还让他当上了诸侯的老大,并把河内地也送给了晋国。
又过了几年,晋文公和襄王在河阳、践土开了个大会,诸侯们纷纷前来朝拜。这事儿要是按实话说,那就是“诸侯们齐聚河阳拜见天王”,可史书上为了给天王留点面子,就委婉地写成了“天王去河阳打猎”。
再后来啊,晋文公、秦穆公、襄王这几位大佬都相继去世了。周国这边呢,顷王、匡王、定王一个接一个地上台,又一个个地下台。定王在位的时候,楚庄王这哥们儿可是风光无限啊,他带着大军攻打陆浑的戎族,还顺便跑到洛邑去炫耀武力,问九鼎的轻重。周王一看这阵势,赶紧派王孙满去应付,用一堆辞令把楚庄王给哄走了。
可惜啊,好景不长,楚庄王后来也去世了。定王死后,简王继位,简王在位期间呢,晋国那边发生了内乱,杀了他们的国君厉公,然后又从周国接回了子周,立他为悼公。简王去世后,灵王继位。这灵王啊,也是个有故事的君主。可惜啊,故事讲到这儿,就暂时告一段落了,因为接下来要发生的,就是齐国的崔杼弑君的大事件了。哎,这天下啊,真是变幻莫测,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