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再次想起了那个快被世人遗忘了名字——常怀仁。
当人们对着江根生的母校查起时,一个多年的谜团终于有了答案。
当年的常怀仁回家时,去了一趟学校,望着那些眼中闪着光的孩子们,他便有了回学校教书的想法。
大多山里的孩子因为教育的不发达而留在了大山,可是他们本该拥有更多的可能。
望着一双双眼睛,他开始动摇了。
常怀仁的启蒙恩师听说他回来了,也让人将自己一生的骄傲请了回去。
望着早已卧床不起的恩师,常怀仁的想法更加坚定了,许久不见的师生二人聊了很多,那也是老爷子瘫痪在床一年中最为开心的日子。
年已过百,又有病在身的老爷子,那日竟像是重新回到了自己年轻的时候。
至今老爷子还记得第一次见常怀仁的情景,一老一小,一新一旧,许久没有再收徒的的老人,最终还是破了例,往后许久,常怀仁便一直跟在这位老师身边学习。
常怀仁望着自己的恩师,将自己想要回乡教书的想法告诉了老爷子,老爷子没有言语。
之后很快二人便分别了,起初他还以为自己的恩师也不理解自己。
直到三天后,恩师的孙子跑来找自己,着急地告诉他说老爷子快不行了,一直念叨着常怀仁的名字,让常怀仁赶紧同自己去见老爷子最后一面。
常怀仁闻言,也没有犹豫,立马同老爷子的孙子向着老爷子家赶去。
当二人赶到时,老爷子的长子扶起已是弥留之际的老爷子,老爷子望着院中渐渐朝自己靠近的常小子,缓缓闭上了双眼。
常怀仁赶到床前之时,老爷子却是永远地闭上了双眼。
常怀仁当即跪下,对着自己的恩师,重重地磕着头。
其他几人见状,更是早已哭红了双眼。
早已八十的老爷子的长子,扶起了地上的跪着的常怀仁,颤巍巍地将一封信与一把戒尺交给了他。
待到将老人入了棺椁,常怀仁这才打开了那封信,看得出那是老爷子的亲笔,而且定是费了很大的一番力气的,他认真地读完,不禁红了眼眶。
这才明白,原来自己的恩师从未怀疑过自己,尤其听说学生要继承他们这些老家伙的衣钵时,更是欢喜。
只是,还有许多嘱托,是三言两语说不清的,于是这才草草同学生分别,在大限到来之前,写完了这封信。
世间牵挂已了,老人当即便不行了。
如今望着老人的棺椁,想起儿时的教导和心中的嘱托,他双手捧着那把戒尺,对着棺椁跪下,“师父您一路走好,弟子常怀仁定然不忘师父教导,一定会将更多的孩子送出去。”
常怀仁望着戒尺上的八个大字: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正是从这时起,他彻底坚定了自己的想法,回到了家乡,如同当年那个倔强的小老头一般,用心教授着自己的所学。
“先生,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补其短,扬其长,传其道,授其业,解其惑,育其才,养其德。”
“那先生教授了这么多人,他们都有什么共同点呢?”
“向学之心。”
“人不应该都是更喜欢好的吗?可是为何先生好像也并没有偏袒一方?”
“有教而无类,只要心怀求学之心,无论好坏,都当尽心教导,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为人在世,要时时虚心求教,为人师者,更当以身作则,看人不该只看到一面,或许你只看到了他的愚笨,我却又看到了他的淳善,无论好坏,都应当公正以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世无常贵,事无常师。你如何肯定,而今你所薄,不是今后你所仰?”
……
忽然,世界开始坍塌,病床上的易安醒来,发现所有的一切,终究不过是自己的幻想罢了,他望着空荡荡的房间,竟是没来由地笑了。
一切的一切,终不过大梦一场。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