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恒知道,林悦在讲台上是那么的自信和迷人,这让他更加欣赏她。他暗自庆幸,自己能有机会亲眼目睹林悦在工作中的风采。
商鞅变法
秦孝公即位时,齐国、韩国、赵国、魏国、燕国、楚国这六个大国已经崛起,而秦国还相对落后。公元前361年,为了改变秦国的落后面貌,秦孝公下发了一道求贤诏令,征召各国的优秀人才为秦国出力。卫国人公孙鞅听到这个消息,便西行来到秦国。
公孙鞅是卫国国君的后代,信奉法家学派的学说,对律法秩序很有研究。卫国被魏国吞并后,他在魏国国相公叔痤门下任职,因为才干突出,很受公叔痤的赏识。不久,公叔痤病得很厉害。魏国国君前去探望,看到公叔痤奄奄一息的样子,很是悲痛。
魏国国君哀叹说:“人的生命有限,谁能不死,可是你死后,谁能和我商量国家大事呢?”公叔痤说:“我的随从中有一个叫公孙鞅的,年纪虽轻,却有奇才,希望你信任他,把国家交给他打理。”把国家交给一个从不相识、地位低微的年轻人,魏国国君听了大吃一惊,一时没反应过来。
公叔痤接着说:“如果你不能用他,就马上杀掉他,别叫他离开国,以免他为其他国家效力,将来对魏国不利。”
魏国国君见公叔痤一会儿要他请公孙鞅当宰相,一会儿要他把公孙教杀掉,有点懵,以为公叔痤病糊涂了,便支吾几句,起身告辞了。
魏国国君走后,公叔痤找来公孙鞅,对他说:“对不起,我是国家宰相,必须先考虑国家利益,所以劝国君或用你或杀你。然后告诉你,请你
快逃走!”
公孙鞅说:“国君既然没听你的话重用我,又怎么可能听你的话杀我呢?”事情果然如公孙鞅所料,魏国国君根本没把公叔痤的话放在心上。
在魏国郁郁不得志的公孙鞅,听到秦孝公求贤的消息,立刻来到了秦国。见到秦孝公后,公孙鞅向他详细讲述了通过一系列变法措施来富国强兵的具体方案。秦孝公一听大喜,立即任命公孙鞅为左庶长,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变法。
新法令很快就制定出来了,公孙鞅担心新法没有威信,得不到老百姓的信任,于是想了个办法。他命人在都城的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宣布如果有人能将这根木头扛到北门,便可以得到十两黄金的赏赐。老百姓从来没有见过这种阵势,议论纷纷,谁也不相信轻而易举就能得到如高的赏金。
见没人响应,公孙鞅又将赏金增加到五十两。这时,一个人抱着试看的想法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果然得到了五十两黄金的赏赐。这下子老百姓都知道了公孙鞅说话算话,新法得以正式实行。
但由于新法过于严厉,并且直接触及了贵族官僚的利益,所以刚实
了一年,许多人就纷纷上奏,抱怨新法不好。
这时,恰巧太子也触犯了法令。公孙鞅便对秦孝公说:“新法不能推行,正是因为上层也有人触犯。”于是,他便要下令处罚太子。可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对他实施刑罚。所以,公孙鞅处罚了太子的师傅,以责他们教导不善之过。这样一来,秦国再也没有人敢违抗刑法了。
新法实行十年后,秦国的国力大大增强,道不拾遗,山无盗贼,从乡村到城市全都安定繁荣,呈现出一派国富民强的景象。因为公孙鞅为秦国立下大功劳,秦王把商于地区的十五个城市都封给了公孙鞅,号商君。从此,公孙鞅便被称为商鞅。
法家
中国历史上研究国家治理方式的学派,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最早由韩非子提出。他们以主张“以法治国"的“法治”而闻名,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这为后来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这就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
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社会变革。短短二十年的时间,在商鞅的锐意改革之下,原属荒蛮之地的秦国迅速强大起来,一跃成为“战国七雄”之首,并为以后秦王赢政扫平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纵观商鞅变法的整个过程,我们可以看到,他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有一点不容忽视:那就是立信。
孔子曾经说:“民无信不立。”意思是说,一个国家如果得不到人民的信任,它就会垮掉。的确,纵观整个中国历史,任何改革,如果得不到人民的信任和配合,必将以失败告终。而商鞅之所以能够将新法实行下去,并取得了成功,和他“信赏必罚,取信于民”有很大关系。他以“立木取信”的方法取得了百姓的信任,得到了百姓最大程度的配合,从而为新法的顺利实施开辟了道路,并最终为秦国的强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课程结束后,学生们纷纷上前提问,林悦耐心地回答每一个问题。陆恒看着她,心中充满了自豪。这时,一个学生提出了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老师,您觉得在爱情和事业中,哪个更重要?”
林悦微微一笑,目光扫过陆恒的方向,缓缓说道:“在我看来,爱情和事业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一个稳定的爱情关系可以给予我们力量和安全感,让我们有更大的勇气去追求事业上的成功。而成功的事业又能为我们带来更多的自信和满足感,从而更好地经营我们的爱情。它们之间是一良性循环。”
听到这里,陆恒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知道,林悦不仅是他的伴侣,也是他事业上的坚强后盾。他们一起,正朝着美好的未来努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