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多月后,秀兰从生产的虚弱中逐渐恢复过来,家里的房屋也已经修缮完成。夫妻两人觉得需要尽快搬回自家了,就跟孩子们的奶奶商量过后,跟姐姐姐夫定下日子,便开始收拾起家当来。
其实,也没有什么太多可收拾的东西,只不过是几床被褥和一些衣物而已。为了方便今后的生活,陆大力凭借自己略懂一点儿的木匠手艺,花一番功夫亲手打了一个橱柜。另外岳家庄的大姐大姐夫帮着从临省集市上买来一个崭新的板式墙柜,解决了一家人存放衣物的问题。还有比较庆幸的是,秀兰陪嫁来的梳妆镜在这次波澜中得已保存,往墙柜上一放,又好看又实用。七口老少回到家中,充满欢声笑语和浓厚的家的气息。有了这些,他们夫妻两人就很满足。有了这些,他们就有足够的信心向前奔赴更好的生活。
大女儿陆艳霞已经八岁读了小学二年级,二女儿艳丽刚刚入学,三女儿艳萍眼看两年后也到了要上学的年纪。在孩子上学这事上,陆贾氏一贯认为,女孩子不比男孩,读书也没啥大用,还不是该嫁人嫁人。但大力和秀兰夫妻却不这么看,尤其是如今国家都要求适龄孩子及时上学了,不能再老思想老观念,而且一想到自己也曾断送过进一步学习的机会,更加坚定了大力要送每个孩子上学的决心。
那还是在他结婚前没有解散生产队的时候,陆大力作为村里民兵连的指导员,同时负责着村文艺宣传队的工作。因为小时候上过五年学,这在村里已经算是有学问的人了,加上大力自己平时喜爱写写画画,练了一手不错的毛笔字,同时还学了拉二胡、吹唢呐、横笛等,经常帮着宣传队的姑娘们排演节目。
一次,县里来驻村办公的革委会副主任郑绍东看了陆大力组织排演的节目,又了解到这个人还有其他的诸般特长,就亲自找到他,要带他到县里去学习工作,成为一名真正吃商品粮的城镇职工。这在陆大力看来,确实是一次改变人生的宝贵机会。他清楚地知道,以前周边村里也有人是这样走出农村的。他思虑再三,将这个打算告知了父母。然而父亲炳德表明了坚决的态度,不愿意更不同意他去城里工作,在父亲看来,自己辛苦养大的儿子就这样跟着别人走了,叫他怎能心甘情愿。陆大力见老人态度坚决便打消了念头,从小养成的思想告诉他决不能寒了老人的心。老人图的不就是膝下有子吗?但也从此在内心深处种下了要供孩子上学读书的强烈心愿。
尽管陆大力已经打消了进城工作的想法,然而陆炳德夫妻二人却仍然没有完全放下心来。他们担心,自己辛苦抚养长大的儿子,这个都能被县领导看中赏识的儿子,不知哪一天又要离开他们的身边。于是,陆贾氏开始急切地要为陆大力张罗一门亲事,以便彻底地让儿子安心在村里生活。当然,这门亲事的对象也必然应是一个农村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