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迎回昭公后最担心的人不是祭仲,而是高渠弥。为什么?因为昭公很讨厌他,至于为什么讨厌他,《左传》是这样记载的“昭公恶之”没错至于为什么厌恶我们不得而知。高渠弥每天看到这个自己不喜欢,他也不喜欢自己的这个人。他就很害怕老感觉睡觉时头顶悬了吧箭,估计在无数次做噩梦惊醒后,他觉得不能这样,这样迟早自己会变成神经病的。于是他决定先下手为强,在郑昭公二年,高渠弥与郑昭公出去打猎时,射杀了郑昭公。祭仲与高渠弥不敢迎回郑厉公只能把老三推上位。到了这里我们能发现很多疑点,在这些疑点里我们也能得出许多结论。从始至终我们都能看到郑国的权利好像都在祭仲手里,他们为什么不敢迎回厉公因为厉公的行为我们已经知道了厉公对他们的态度那就是必须弄死你。那昭公就不会吗,起码从明面上看小于厉公。祭仲可是亲手赶走昭公的但他还是选择迎回昭公也是无奈之举但的确你说昭公有没有要除掉这些权臣的心思,这是绝对有的,他的危险不在于祭仲,祭仲那样做也是出于被逼无奈的如果自己愿意原谅他是可以好好说话的,但他发现他的几个弟弟可都是在惦记这个王位。我们来回到昭王为什么讨厌高渠弥。厉公是怎么上位的是依靠外戚,那郑国的军事力量那很明显是高渠弥掌握的这就是为什么当年祭仲搞政变而昭公只能跑路的原因这两人就是一根绳上的蚂蚱。当年昭王厌恨高渠弥的原因就是他是个狼子野心,暗地发展的权臣,但他这样就又失去了个强有力的政治力量,理所当然的高渠弥和他三弟勾搭上了。————————————他父亲(庄公)在时他是老老实实的但庄公一死,就变的尾大不掉了。在杀死昭公后立昭公三弟郑子亹为国君。本以为事情到此就结束了但潘多拉的魔盒还在一层一层打开——————————————郑子亹当上国君后齐国国君齐襄公不高兴了因为这俩货小时候打过架,现在还怀恨在心,齐襄公召开诸侯会盟(能看出来现在郑国经过多年内乱已经失去了霸主这个称号),郑子亹看有这么热闹的事他也要去参加还让高渠弥与祭仲一起去。但祭仲发现了盲点,你们两个有仇你去了就不怕他下黑手。子亹说“我要是不去齐国要是借这个理由攻打我迎立厉公怎么办,我要是去了不见得我会受辱,怎么会到你口中的那样”很明显他后面的死有很大一部分得归于内斗的原因,其实他说的也没错,那么他做了什么实际行动没有,事实是没有这货去了后就一屁股坐在那一动不动,齐襄公还等着他道歉,他倒好这架势是指望让齐襄公道歉,本来齐襄公就是为了抖抖老大的架子,大家都知道你俩有仇你不道歉这不明显是打齐襄公面子。齐襄公当场就让埋伏的斧手劈死了他,随带弄死了高渠弥。祭仲没办法,只能扶持老四郑子婴继位,估计老四这辈子做梦都想不到,还能轮到自己当国君,说句实的要是当年昭公直接把齐僖公女儿娶个估计也不会有这么多破事他也不至于在出现政变时,只能光跑路,这个女儿名字叫文姜熟悉春秋历史的人应该都知道这位大名鼎鼎的文姜估计双方万万都没想到能闯出这么大的祸(之后在齐国篇会详细介绍这位文姜)。————————————就这样平稳的度过了十二个年头在郑子婴十二年出事了祭仲死了,虽然说他是个权臣但谁都无法肯定他的能力,在郑国这么多年内乱的破事中他可以说是苦苦支撑着局面才保持住了春秋第一霸主的脸面。但他死了周围的国家都知道可以对郑国下手了。郑子婴十四年,当年跑路的厉公回来了,不出意外的政变成功了。你要说这哥们有实力吗,是有的,但他有个特点就是爱下黑手,做事急功近利,我们说祭仲是权臣这没问题,那祭仲有问题吗,也没问题,郑子婴和祭仲共同相处了十二年也没见出什么问题,但他的眼里就看不下祭仲他很反感自己的权利受到别人的侵犯,在他搞政变的时候也是突出个心狠手辣,他搞政变的时候先是绑架了大夫傅瑕和他说“你必须帮助我回国复位不然我就能死你,自要你帮我我答应你我发誓绝不伤害你性命(这个剧情和当年祭仲被宋国绑架时很像)”傅瑕能说什么,跑回了国都弄死了郑子婴和他的俩个儿子,之后厉公回国继位,在继位后就杀死了傅瑕,派人对伯父原繁说“傅瑕这种人死有余辜,他对自己国君有二心像他这样的奸臣就还去死。而我就不一样了只要是帮助我回国复位而没有二心的人,我都让他们当大夫,我愿意和你一起商量。但我在国外的时候,你没有告诉我国内的情况,现在我回国了你还不亲附我,我很伤心”估计原繁就和看到神经病一样,原繁在和他对喷一阵后,也是实在不想和这个神经病相处了干脆就上吊了。怪不得谥号为“厉”估计平日里干的没被记载的坏事多了。好这一切都正常化了现在郑国是我厉公的了。——————————————他历经多年终于又回到这个熟悉的地方历经这么多年他终于打败了所有的对手他的哥哥弟弟都被打败了,(准确说是都死了)所有妨碍的行驶权利的人也都死了。我不知道他在威风凛凛登上那个国君之位的时候会怎么想我们只知道当年和郑庄公一个梯队的人都死了,留给他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郑国,是一个政治大空白的郑国的确这样方便他行施权利但也很方便别的国家对郑国行施权利。————————————————在他复位后春秋的历史已经行驶到了齐桓公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