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朱元璋的反问,李善长心里的回答是,不够。
一个王朝的寿命只有两百多年,不到三百年,历来不都是这样吗?有变过吗?大家都是了解历史的,大家都清楚,当王朝走到了那个时候,推倒重来就是一个很自然的选择,这是历史告诉我等的天道。
可现在你突然跳了出来,提出来要变,这显然就是你的问题了。
李善长在心中摇头,你这个人的野心实在是难以抑制,想让朱家天下传承万世,这种事可能吗?哪一个皇帝想做这种事,结果都会非常难看,你不知道吗?最关键的是,你这样折腾,要是出了乱子,最后也来个二世而亡,我们这些人怎么办?造反,还是跟着陪葬?
如果朱雄英知道了李善长的这一想法,肯定会十分郑重向他竖起一个大拇指,因为这老头子的想法完全没有错。按照原本历史的走向来说,大明实际上的确达成了“二世”而亡的成就,而且原因也如他想的一样,达成这一成就的根源就在于改变,不过大明到了“二世”的改变是开历史倒车而已。
比较遗憾的一点就在于,他们并不知道哪种改变是前进,哪种改变是倒退。
大殿里,和李善长拥有同样想法的人其实很多。而且作为开国功臣,李善长深深地明白,搅动天下,登顶至尊这种事其实并没有那么神秘。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什么弥勒转世,没有什么明王降临,更没有什么真武大帝显圣。
皇权的神圣性,在他的眼里就和一个冒烟的响屁差不多。要知道,他可是亲眼见证着眼前的这个人一步步走上那至尊之位的,而且他比那些在鱼肚子里塞纸条,学狐狸叫,埋石头雕像的人更知道皇权的本质。
当然,这并不是说他看不起朱元璋,或不认可朱元璋。如果真的如此,他当年也不会为这个泥腿子皇帝效力了。他只是太清楚这个世道运作的逻辑了,他也深深地认可这份逻辑,但他不知道,这份逻辑是被历史局限这道巨大枷锁所框定的。
于是他和很多饱读诗书的人一样,对两百年国祚这样的事产生了一种类似道一般的认可,既然是道,那就要遵守,随意的乱改,只会带来如秦亡隋灭一样的结局。
天可怜见的,咱老李家的富贵荣华可还没享受几代了。
沉默了片刻,李善长最终只回答了一句,“臣不知道。”
朱元璋很想给这老东西一个爆栗。
这样的回答,显然就是不赞同的意思了。朱元璋的眼里闪过了杀意,但终究他还是忍住了。他能理解这个老家伙,因为当初他在听到这些改革措施时,也是不赞同的。
“为什么最后自己同意了呢?”他下意识地去回想那时自己的状态。
大明两百多年的国祚,够不够,够。自己这个皇帝当的稳不稳,稳。最大的问题也就是好大儿的短命,外加最后继位的孙子是个傻缺,可这两个问题现在已经解决了。所以还有什么要改的吗?有必要去改吗?
朱元璋问过自己,大明那凄惨的结局,华夏文明那被践踏的未来,真的需要自己来背吗?哪朝哪代的覆灭不经历这些,不过是程度不同而已。至于那巨大到能压垮泰山的历史责任,是一个皇帝需要去考虑的事吗?
那混小子说过很多次,皇帝这种生物是极度自私的,皇帝行事的一切出发点只有一个,坐稳皇权。
朱元璋不喜欢这个说法,这会显得他很没有格局,很小气,但他在心里对这个说法却是无比的认同。
当了皇帝之后,他便知道了。大部分皇帝的区别其实没有那么大,真正被历史记大书特书的也就那么几个,他们有些胸怀大志,想要做出一番成绩,让后人敬仰。有些知道稳住皇位的深层道理是让百姓有口饭吃,所以会善待天下。而有些皇帝则自以为是的认为,稳住皇位的最好方法就是高压统治。
当然有些皇帝并不知道稳住皇位该做什么,他们真的认为皇权的神圣性是不可侵犯的,是与生俱来的。对于这种皇帝,朱元璋是极度嗤之以鼻的。
总之,他已经认识到了,皇帝本质上是不需要去考虑历史责任的,更不需要真心地去考虑普通百姓的死活,至于未来的发展,那是什么?坐稳当下,就已经足够了。
而且用那混小子的话来说,自己这个皇帝已经做得够好了,放在所有的封建帝王当中里是绝对能排进前五去的,就这样的成就,还需要折腾什么呢?
朱元璋很清楚,自己不是那混小子嘴里,总是时不时会提到的那位教书先生。
他更清楚自己不是什么粪土万户侯的同学少年,也没有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气与能力。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这才是自己最熟悉的世道法则。
可最终他还是发现,自己选择了站在了大孙的那一边,因为他意识到了,这个小屁孩想要去试一试日月换新天。大胆,狂妄!
可能怎么办呢?到了最后,朱元璋只剩下了无奈。他知道,除非自己决定把这个小子排挤出整个大明传承之外去,不,应该是把这个不属于这个时代的小子,从这个时代中抹去,否则这个孩子一定会去尝试。
舍得吗?朱元璋摇头。
于是无奈之后,便是豁达。与其让这混小子最后一个人孤军奋战,还不如自己这个当爷爷的站出来先开一条路,哪怕是条血路。
想到这,朱元璋转过了头,严肃地目光扫过了大殿里的所有人,不出意外地,他在这些人的眼中看见了和李善长一样的怀疑和困惑。
超越时代这四个字有多困难,他再一次直观地体会到了。
“你们都是咱的家人,所谓家人,就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朱元璋微不可查地叹了口气,走到玉阶前,随意地坐了下来,“咱这次只叫你们这些人来,便就是因为这层身份,因为你们是家人。”
众人相互看了看,一时间也不知道该做出怎样的回应。
“咱听说,李世民的子孙们,每一个都无比向往成为他那样的伟大皇帝。”朱元璋笑了笑,“当然,有时候向往过头了,把玄武门这件事也向往了进去。”
这笑话有点过了,在场的人没人敢笑。
“李世民是大唐的精神图腾,大唐的子孙们,哪怕到了最危难的时候,也在从这位皇帝的身上去找寻力量。”朱元璋望着众人,“不可忽略的事实是,一个王朝的开国之君,会深深的影响后世的继任者,更会深深地影响着这个国家未来的走向。”
说到这,朱元璋下意识地看了朱棣一眼。
说到底,他终究还是对原本时空老四怀揣了一抹感激,大明这个王朝的最终性格,因为这个逆子才有效的保留了下来,没有变成赵家兄弟的那番模样,把一个王朝的德行变得软弱无力。
想到这,他又有些不忍心去跟着自己大孙一起骗这个傻儿子。
可为了大明未来的稳定,他终究按住了这份不忍。这也是为什么他到当下,都没有将小冰期的问题挑明的原因。先别说这些人会不会信,关键在于,小冰期对大明以后的影响,在这种环境下说出来后,肯定会让这臭小子意识到,大孙专门给他说的那个未来有问题。
以后找个别的契机再说吧。
于是朱元璋决定,换一个角度来阐述大明未来要面对的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