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刘氏宗亲自家兄弟,都反过来帮助自己平定反叛,可见天下归心。
处理完封赏之后,王莽不在多想,拿起桌面上的竹简。
这份竹简上承载着一段往事,
哀帝时期,他被罢免大司马之职时,当时的继任者师丹给汉哀帝递上过的一封奏疏。
奏疏之中,师丹详细描述了一项未曾得以实施的改制措施——恢复井田制。
“古之圣王莫不设井田,然后治乃可平……”
王莽细细思忖着师丹的奏疏。
确实,这奏疏当年曾颁布天下,然而,汉哀帝却带头不遵守。
他口口声声让官民限田,自己却大肆赏赐,董贤一人便得田产两千顷。
再者,限田令虽多次重申,却如同虚设,朝野上下百般抵制,敷衍了事。
待汉哀帝一死,此事便也不了了之。
想到此处,王莽眉头紧锁。
回忆起自己在平帝元始年间,当宰衡之时,也曾重订过奴婢田宅制度。
但那时,因事务繁忙,也是时机未至,未能订出细则,也未能专意去推广。
如今想来,实是遗憾。
念及此处,王莽心中顿时充满了坚定。
“正所谓,新朝,新气象!
我王莽决不会重蹈汉哀帝的覆辙。
此番必要亲自推动改制,让井田制在新朝得以实施。
让这片土地再次焕发出勃勃生机,让人民安居乐业,让国家长治久安。”
而与这紧密相关的,还有奴婢问题。
在王莽心中,儒家思想的核心,若要用一个字来概括,那便是“仁”。
仁者爱人,倡导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与关爱。
但是在这个时代,大量的私人奴婢却成为了社会的不平等之源。
儒学大家董仲舒就曾尖锐地指出,并建议禁止主人擅杀奴婢。
这足以说明,任意杀害奴婢的现象在当时并不鲜见。
更为深远的是,奴婢问题与土地问题之间存在着根本的关联。
当一个人失去土地,就不得不卖身为奴,以求得一线生机。
因此王莽认为,若要解决奴婢问题,就必须从根本上解决土地问题。
倘若能将田地平均分配,奴婢问题也将如冰雪消融般迎刃而解。
而王莽更是曾因为儿子杀了一个奴婢而痛心疾首,甚至迫使儿子自杀以谢天下。
所以他认为,拯救奴隶不仅是他个人的夙愿,更是新朝改制的一面鲜明旗帜。
于是,在国师刘歆等人的协助下,王莽大刀阔斧的开始了改革。
首先便是举起大刀,无情地劈向了土地与奴隶制度的枷锁。
要求天下重归那古老淳朴的“井田制”。
将广袤的土地重新收归国有,坚决制止土地的自由买卖。
随后更是严令禁止奴隶买卖,要让那些长期生活在黑暗与绝望中的奴隶们重获自由。
王莽这一改革,从名义上终结了土地私人占有的不公制度,
使得天下万民皆成为他王莽的子民,脚下的土地皆为他所守护。
然而王莽没料到,这一刀却深深刺痛了王莽过去的铁杆战友——豪族的心。
他们曾与王莽并肩作战,共享荣辱,但如今却成了他改革路上的绊脚石。
王莽却带着崇高的理想,渴望通过恢复古书中的“井田制”,构建一个更加公平、和谐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