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十余年的君臣协力,才有了如今的局面,使得林胡和白狄不敢大举来犯。
不过去年冬天,好像更冷一些,回忆了一下当时的碳价、粮价等细节,有了一丝明悟。
“原来是这样么”想到这里对于这次考试,燕瓒已经有了思路,提笔作答。
十余年前父王礼贤下士,轰动一时,诸国学子皆赴燕,奈何我大燕,终归无法比肩强国,加之当年局势糜烂,能留下的士子不足三成。
今父王励精图治,修生养息十余年,国力早已今非昔比。不如于下都武阳城外,易水之畔,筑高台一座,用以招徕天下士子,置金数千于台上,作为赠送给贤士的进见礼。
一者告诉天下,父王强燕之志不改,爱才之心不变,我大燕绝不吝财富地位,以吸引天下士子目光。
二者父王在下都会见来燕贤士,也能展示我大燕虽不及齐、秦等大国,但也有成就一番霸业的基础,缺的只是一个机会。
如今朝廷进行变法,推行郡县制,虽说可以大大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掌控,可也引起了各大士族贵族的警惕与不满,急需安抚协调,如若再发生内乱后果不堪设想。
而且朝廷税收主要来源,还是士族贵族,只可徐徐图之。
曾经诸国交战,都是以车战为主,战车为基础单位也是战场主力。
一辆战车御者一名,弩手戈手各一至两人,甲士十余人,辅兵数十人,每每交战,都是摆开阵型,让战车率甲士互相冲击阵型,以搅乱指挥与建制来取得胜利。
当时,非贵族无力学习车战(即驾车、车上作战),非士族无力自备甲胄,征召的民夫充为辅兵,用于运送物资、修缮营寨、埋锅造饭、运送粮草。
如今,全是以步卒作战为主,战车逐渐沦为辅助甚至已经被淘汰。步卒逐渐变成了战场的主力,民夫与征召士卒参与的战斗也因此慢慢变多,朝廷准备武器甲胄与后期保障的压力变得更大。
我大燕地处北寒之地,本就人口不丰,三郡之地民不足两百万,丁不足七十万。如今十丁抽一,组建戍卫军,每年轮换,其余在册丁口,农闲时皆有训练。
若有战事,以王卒禁军(脱产士卒,多为贵族士族子嗣或旁支)为骨,以戍卫军为脏腑,以征发兵丁为血肉,成大军团作战。
如此兵制之下看似兵丁众多,可实际上却有很多问题。
一则兵卒素质良莠不齐,士气战意难以保证,崩溃逃亡的可能性很高,战斗力很难保证。
二则兵丁众多,所需民夫也随之增多,后勤压力也会使国库空虚,加征的兵役、徭役、赋税也会让百姓疲敝。
三则无论胜败,都将使得国力虚弱。在册青壮丁口乃是国本,如若折损三成,起码二十年无恢复可能,若折损过半,则国家将覆。或是长期对峙,占据大量劳动力,也会使国内发展停滞甚至后退。
不如效仿禁军,精简军队,既可以增强军队的战斗力,也可以节省民力国力。
禁军的兵员大都来自王族、贵族、士族,兵员素质极高,武器甲胄大都自备且基本非常精良,国家与主君的利益与自身的利益息息相关,所以禁军具备高昂的士气与战斗力。
虽说禁军难以复制,但是平民军训练成精锐也并非不可能。
秦国经商鞅变法,以君爵功勋制,通过杀敌晋升爵位,根据爵位发放俸禄,根据军功赏赐土地,从而引导全国平民阶层积极地参军,战意高昂。
我们也可以有所借鉴,通过发放军饷,使士兵专职训练,通过赏赐有功之士,激励士卒。如此一来,训练出来士卒的战斗力与战斗意志会远远高于被征发兵役的士卒。
......
一篇超越时代的文章跃然笔下,燕瓒可谓是拼尽全力洋洋洒洒的写了一竹简。
大概过了一个时辰左右,大总管费南又到懿德殿收上了几位公子的文章,就送回了养居殿。
养居殿内,太医公羊左端来了刚刚熬好的汤药,看着又开始看奏折的燕王,无奈的劝谏“恕臣多嘴,王上勤政爱民,乃我大燕之福,可如今王上风寒未愈,理应静养几日才是。”说罢将汤药放在了,燕职面前的桌案之上。
燕职不禁哑然失笑“孤只怕还不够勤勉啊,也罢那就看完太子等人的文章就偷个懒,今日便安心静养。”
喝了药后就看起了费南带回来的竹简,第一份是燕载的文章,一针见血地点评了朝廷的种种变法的利弊之处,让燕职有些许欣慰,看来自从辅政以来学到了不少。
旋即拿起了第二份,是比较霸道的以武强国之策,燕职一下就猜到了这是出自燕永之手,失笑着摇摇头,征战一事哪里有这么简单。
第三份便是燕瓒的文章,看了没一会儿,燕职逐渐变得严肃起来,不复之前的轻松,脸上皆是不可思议的神色,直至看完也久久不语。
再去看其他人的文章时,总有几分心不在焉,无论是中规中矩的圣人学说,还是爱民如子的王道之言,甚至于燕弘那篇引经据典、文采斐然、对礼法的影响与见解极深的文章,也让燕职觉得有些乏味。
草草看完剩下的文章,思虑片刻后,便对身旁的大总管费南沉声说道“宣相国郭隗、司徒屈庸、司寇剧辛、司工邹衍、太傅秦信于文德殿见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