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小宁的家就在本市。
父母身体健康。
父亲柴毓是本地重点高中教物理的老师。
母亲郭云女士在市卫生局工作。
这组合在东山人眼里,是人人羡慕的标配。
两人工资都不高,但稳定。
生长在这样的家庭里,耳濡目染之下,也不怪柴小宁对编制有着超乎寻常的追求。
近乡情怯,咳,说是回乡,其实直线距离不超过十公里,坐公交车绕来绕去也不过二十几站的路程。
主要是之前挂科的事儿没敢和家里说,哪怕偶而回家补充下钱包也不敢和郭女士打照面,电话申请,拿钱就走。因为自小到大,凡是柴小宁说谎,基本逃脱不了母亲的审视。
以至于家虽然近在咫尺,却已经四个月没正经回来过了。
这回没了顾虑,还有了GeneDev期刊论文的打底。甭管心不心虚吧,反正郭女士的竹板炒肉不会再落在柴小宁身上了。
至于亲爱的老父亲柴毓先生,那不重要。
而且柴小宁之后实习的地方离家只有两站路,所以答辩之前,不打算回宿舍了。
不过柴小宁也不打算在家里住。主要是怕再来一次突然的变化吓到家人,绝不是因为惧怕郭女士二十年的威压。
扛着大包小包的行李下了公交车,回到了卫生局家属院的家中。
“几个月没见,我儿子变帅了这是?也长高了?嗯,随我!你们老柴家没这基因。”
“对对对,你说的对。儿子随妈,这是老话。”
“儿子喜欢吃我做的红烧肉,咱晚上再出去吃吧?”
“对对对,你说的对。周末了,晚上你也休息休息。”
“早上就让你去市场买几斤五花,儿子都回来了,你怎么还在家?”
“对对对,你说的对,我刚准备走。”
因为是周末,户主郭女士双休在家。老柴先生本来在书房备课,也被打发菜市场买菜。临走时和儿子目光亲切交流了下,颇有默契的彼此点点头。
收到,明白,家庭和谐秘籍的父子传承教育,绝对不是因为咳咳。
中午一顿充满母爱的四菜一汤,晚上则是去附近一家湘菜馆搓了一顿,因为母亲的老家在湘江,以至于柴小宁也偏爱湘菜。
吃饭的时候柴小宁报备了去自然资源局实习报到的事情,把GeneDev期刊发来的样刊拿给了郭女士。
在卫生局工作的郭女士也算行内人,懂得这东西的含金量,致使柴小宁不但轻易获得了在外居住权,还成功收获了充满母爱的五千元“育儿”基金和老柴先生羡慕的眼神。
家里安抚妥当,趁着周末还有时间,柴小宁在中介网站上租了一套单位附近的一室一厅。
因为还没有正式毕业,又在附近实习,房东不但答应押一付一,还主动降了一百块房租。
不过房东会用手机签约,却不懂怎么用网络聊天软件,非要柴小宁加他女儿的微信联系。
柴小宁很想散给他一支利群。
周一的报道十分顺利。
因为早就打好招呼的缘故,又有东山大学格调颇高的正式派遣函,人事部对于新来实习的大学生柴某十分热情,分配到专业对口的海洋预警处生态资源科实习。
从小被郭女士带着在卫生局厮混游荡的柴小宁,对实习场所的工作氛围没有陌生感,人长得帅嘴又甜,而且貌似有后台,仅仅几天,就混的如鱼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