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匠房也建好一个很小的炉子。最多能化十斤铁水。就是为了铸锻一些零件用。
第一件产品也出来了,打稻机。前世父辈记忆里的脱粒神器。
几脚踩下去,滚筒嗡嗡作响,双手掐住稻把往前一伸,稻穗上的谷粒就脱的干干净净。
王益领着石大曾,来到五里外的张家湾。石大曾是木工房大工的孩子,颇为机灵。
找到田里干活的里长。示意用打稻机替换掼桶试试。
石大曾示范着打了两把稻谷。里长就兴奋的自己上去踩起了踏板。
“好物件。不知此物何处购得?望主簿大人告知。”
指指石大曾,王益就回到树荫下歇着去了。官员不得经商。王益可不会跟人谈买卖。
里长和石大曾嘀咕一会儿,四贯。有点肉痛,但确实好用。买了。
王益也很肉痛。四贯真不贵。料钱不到一贯,太费工。
一开始怎么都做不出合格的齿轮。王益先画出等比的纸样,照纸样做出木样,用木样才倒出沙模。注模还裂了。
头都大了才搞出一套成品。还是直线齿形,弧线齿形都不是。
王益精(显)心(摆)制作一个弧线齿轮。结果修不了,一上刮刀就刮坏了。锉刀也不行,只能上直线。
果然,傻大黑粗才是农机的灵魂啊?
匠人很佩服王益。这还是文人么?不但和自己这些粗人一起干活,还能画会说,还能上手。懂得还多。只要你不会,他都能给你说出个一二三来。
打稻机一下卖爆了。十里八乡的都来买。建阳、浦城的都来了。
最后运转使问话,能不能把图纸传播出来,让各地自己做去。
王益跟叶光明商量一下,决定以后就专门做齿轮,木工就各地自己配了。开始有点前世那专精分类的味道。
又专门写了一封信,想转运使介绍了齿轮制作的难度和成本。形象的描述出造不如买的道理。
就是轴承实在搞不定,只能用三瓣式轴瓦代替。不就是滑动摩擦阻力比滚动摩擦大么,勤加油的事。轴都是木头的,低速运行没问题。
甚至还给轴瓦侧面用锡焊点一下固定住。多贴心。
做完了打稻机,王益又开发了风机。这也是一种好用的农机。轻松分离瘪谷糠灰。
风机就没有那么畅销了。因为是全木制工艺,很容易被模仿。二是舍不得钱。大家一起来扬锹,欢乐又开怀。人力是不用白不用。
这些都处理完毕,王益再次开始最初的设想,盖个水碾房。供人碾米磨豆。这是个细水长流的活儿,让家里的小厮轮流去看着就行。
虽说现在开封府的水碾房遍布大小河流,王益设计的水碾房更为精巧。使用了蒸汽机时代的天轴系统,一台水车能带几台石磨,效率高。又因为制作的精良,更省力。
最终,王益是想建一座水力工坊的。就叫竹溪工坊。
车,锻,磨,锯,铣通通都来一遍。带锯办不到,盘锯行不行。滚珠轴承搞不定,滚柱轴承行不行?
又从建窑挖来两个窑工。烧砖盖工坊。同时让他们研究烧制陶字,为活字印刷做准备。县学开学后,王益还不得编一些教材教辅什么的?
都忙完了之后,王益开始教工匠们学习。人口手,一二三,加减乘除,图纸制作。
每天上午学半天。下午一直干到天黑。
这样的压榨,工匠们却甘之若饴。因为王益不但履行承诺,教导众人,还每天提供一顿肉。竹溪红烧肉,竹溪烧鸡块,竹溪炖鸭子,竹溪兔头,竹溪鱼…
在王益的指导下,竹溪菜竟成了建安名吃。
早知道,开饭馆了,来钱又轻松。王益对徐氏懊丧道。
徐氏莞尔,丈夫越来越神奇了。居然做饭都比自己做的好吃。就没有他不会的。可能就是不能生孩子了吧。徐氏伸手微微抚摸小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