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图可能只是在众多义眼丁真,鉴定为...之后的谐音二创,丁曲明显就更富有内涵。
丁曲能传递的情绪和信息明显更为丰富。
这种特色鲜明的模糊电子音唱腔和严格切合主题再加自己理解进行内容解构再创的创作形式,高中语文老师教我的“带着脚镣起舞“竟在这里被我切实体会到。
随着《zood》和《igotsmoke》爆火,更多丁曲也如雨后春笋冒出。
在最先的只是很多的愤愤不平,充斥着情绪发泄的各种藏话和对现状的不满,讽刺的视频之后。
出现了其他的,更为个人理解化和个性化的丁曲。
填词也更加文艺和精髓。
并不是说前丁曲时代的歌曲填词就粗制滥造,只是后来的填词明显更加的细腻平和,更加个人化。
或许这个时候,“丁真”才真正从一个负面的发泄热词,逐渐变成了互联网抽象文化的一个典型符号。
网友们可以借用这个符号意向寄托更多的事情,而不止是对现实的不满和讽刺发泄。
《烟distance》之后就更有一种格局上升,符号文化被不断结构和革新的感觉。
而之后的《丁家坡》和《死一样抽过》则有更多的创作者的想象和自我带入。
就像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与其说后来的作者是在二创丁真,倒不如说是借着这种格调和主题,更多地抒发自己的感情和理解。
这种抽象文化发展听着颇为有一种互联网群魔乱舞的感觉。
但我觉得搞抽象并不算什么坏事,现实生活已经颇为艰难,在互联网上整点抽象自娱自乐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或者说,喜剧的背后是悲剧,抽象的背后是具象,人的行为总不能是完全无端的,从看似抽象的东西中解构出,或者感受出一些其他的东西,或许又有另一种快乐。
最近没啥好看的网文看了,那些之前传的纷纷扬扬的很火的出圈小说,什么《道诡》之类的我又不想看。
我不太喜欢去跟风看什么时下特别火的小说电影之类的,除非那是我本身就很感兴趣的,或者我实在没事干闲得慌。
或者说,只要有其他选择我就不会这么干。
但过一段时间之后,我偶然想起来,可能会有点兴趣去看看。
不知道具体是什么原因,反正就是对跟风这种事情有点反感。
可能是这样会让我有一种遗世独立,与众不同的自命不凡的感觉?
不懂。
要不明天开始没事找点什么广为流传的名著看看?
但是名著这种东西感觉还是得看纸质版来得有味道。
你让我在手机上看十遍《红楼梦》和《百年孤独》估计都整不明白人物关系和大概中心思想。
实体书看个两三遍好歹还能有个大概印象。
“明天开始”,什么永远无法抵达的永恒诅咒。
明天的事明天再说,今天就这样吧。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