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听到是张议潮,顿时所有的人急忙放下武器,然后朝着张议潮行礼。
此时打上头的王庸,也是被身旁的安叔一把夺过棍子,按着头行礼。
一众人七嘴八舌,不太统一的喊道:“草民见过张刺史。”
王庸只听到一个颇具磁性的声音,语气豪迈中带着一丝亲和:“诸位沙州乡亲,快快请起,吾等皆为唐民,不必如此。”
此时大家纷纷起身,王庸这才看到眼前众多军士簇拥着一位身穿红色圆领袍,手配唐刀,身高八尺,龙行虎步,英姿勃发,气宇轩昂的中年男子。
王庸知道,这个仪表不凡的中年男人,应该就是大唐最后的英雄——张议潮。
此时的王庸有一点小心悸,也有点恍惚。自己穿越过来,见到科普视频和史书中读到的英雄,活生生的站在自己面前,令王庸百感交集,心潮澎湃。
不过王庸的好心情没持续多久。因为龙老三又出来煞风景了。
张议潮看双方心平气和了,于是询问道:“诸位各自是哪个部落的,为何在此械斗对质,是出了什么误会吗?有分歧何不坐下了,冷静的谈,为何动刀动枪?”
还没等王庸等人有何动作,被揍了两回的龙老三可算等来了救星。
此时龙老三捂着头就蹦了出来,哐当一声,跪倒在张议潮面前,用打掉门牙漏风的嘴泣泪控诉道:
“张都督,不对,张刺史!给草民做主啊!草民今日前来送粮,这阿古萨部落的王庸小儿,不知为何,突然暴走,将草民殴打至此啊!请张刺史为小民伸冤啊!”
听到这里,张议潮的面色沉了下来。
早些时候,当张议潮听到城门军士汇报,说是有慈惠乡的义民,听闻了免纳粮的命令后,依旧前来沙州捐粮支持自己时,张议潮又惊又喜。
张议潮在起兵时,最担心就是在河西百姓看来,自己和吐蕃人没什么区别,无法获取河西百姓的民心。
所以张议潮和他的幕僚们发布的第一个政令就是放弃征收夏粮,并且废除一切吐蕃时期摊牌的各种苛捐杂税。
要知道,张议潮刚刚起兵第一天,哪怕自己前期准备再充足,起义军的粮食也是紧缺的,自己还要立刻起兵攻打瓜州,粮食更加紧缺。
这一批夏粮倘若能够征收上来,那将极大缓解张议潮的粮食危机。
所以几乎所有幕僚将军都劝张议潮,闭着眼把粮食收上来再说,等瓜沙二州攻下来了,再减免赋税不迟。
可张议潮还是决定免收夏粮,因为在他看来,自己起兵的所依仗的,就是河西百姓的民心,民心比粮食重要。
所以其实在发布免征粮的这条命令时,张议潮自己都心里没底。
他怕自己即便按照这样做了,万一依旧没有民心,又该如何。
尤其若是没有什么正向反馈,只怕自己手下的那些幕僚和将军们,也会对自己有所怨言,对自己威信产生威胁。
就在张议潮心里也没底时,城门士兵来报,有原阿古萨部落的老百姓,自愿过来捐粮,支持义军。
这时张议潮兴奋地拍案而起,在桌案前大呼三声“好!好!好啊!”
这不是这批百姓的自愿捐粮能解决多少粮食危机,而是这批百姓的捐粮,坚定了他的想法是没错的。
只要自己一心为民,心向百姓,百姓必然投桃报李
所以张议潮激动连鞋子都忘了穿,光着脚就冲出了府衙。
在自己女儿的再三追送下,这才穿上鞋子,跳上战马,带着刚刚组建的沙州刺史府的一干重要文武官员,奔向城门,要迎接这些义民。
而当到了城门之时,兴奋的张议潮却被城门士卒告知,似乎城门外打起来了。但是他们碍于城门禁令,就没有出城去调节。
军士在城楼上喊话,似乎那两帮人也没听到。
城门军士着急的给张议潮说城门外的事情,说话也是太快,逻辑有点混乱,张议潮一听,以为是义民被人打了。
于是急忙命令打开城门。
所以当张议潮看到其中有一个人,看似是个部落头人,已经被打脸鼻青脸肿,说话漏风。又听到说此人是来“送粮的”,误以为龙老三就是捐粮的义民头领。
所以张议潮一下脸就拉了下来,自己是来看望义民的,谁知道义民头领还被打了。
而自己出城的第一件事本是为了欢迎义民,结果变成了先要断案。这似乎也是张议潮州刺史府建立以来,第一桩案子。
张议潮看着王庸那一伙人等人,语气带着严厉呵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你们之中谁是头人?为何要无辜殴打此人?”
头人康太清此时也是缓了过来。康太清拉住了想要代替自己回话的安叔,然后拄着拐杖,一步三颤的走了出来,朝着张议潮行了个礼。
看到康太清头发花白,年纪估计六七十了,张议潮等刺史府官吏,也是态度温和了一些,但是怒色却没从脸上下去。
张议潮问道:
“老人家,您不用行礼,只是您为何纵容手下,殴打他人?”
康太清也是咳嗽了几声,说到:“这事都怪老朽。”
康太清知道王庸是为自己出头,才闹成这样的,所以自己这个头人也必须站出来为王庸说话。
自己不惹事,但是也不怕事。尤其是自己所管辖的这个小部落。
哪怕最后责罚,自己一个老头子担了,也不能连累王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