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眼眸装满了时间,你的身后拥故事成篇。”
“此生如梦愿细数流年,与你同写,沧海桑田。”
“浮光掠影重山彩云间,你的伏线穿越千百年。”
“人生不过恍惚三万天,漫漫人间,留恋流连。”
毫无疑问的,苏铭爽的创作是没有任何问题的,歌曲还是一如既往的好听。
尤其是他那独一无二的歌喉,就如同穿越时空的低语,一开口便唤醒了每个人内心深处的爱国情怀。
从苏铭爽歌声里面传递出来的炽热与坚定,好似是能够穿透屏幕一般,成为直击心灵的存在。
然而,随着歌曲演唱的深入,一种微妙的情绪开始在听众中蔓延。
《浮光》虽好,却似乎太过“熟悉”。
在过去的几个月里,苏铭爽的作品似乎陷入了一种模式化的循环。
每一首都饱含着深沉的家国情怀,每一句歌词都激荡着对这片土地的热爱。
这样的作品,无疑展现了极高的艺术价值与社会责任感,深受到了主流媒体的喜欢。
甚至于,苏铭爽都已经登上了国宴的舞台并且上了新闻联播,而且还得到了一众高层领导的认可。
这没有什么不好的。
但是,这也不是一个好的现状。
如果如同《浮光》这样的爱国歌曲不断地出现,长此以往肯定会让一部分听众产生了微妙的“审美疲劳”。
他们开始觉得自己不是在享受音乐带来的愉悦,而是在接受一场场庄严而宏大的爱国教育。
尽管如此,《浮光》的播放量依旧如同脱缰的野马,一路狂飙,数字的增长速度令人咋舌。
但与之相对的,网络上对于这首歌的认可度,却并未如预期般水涨船高,而是呈现出一种复杂而微妙的态势。
有人赞叹苏铭爽的创作功底之深厚,如同匠人雕琢美玉,每一首都堪称精品。
有人则遗憾其缺乏新意,如同秋日里重复播放的落叶声,虽美却已听腻。
更有甚者,开始以一种忧虑的目光,审视着苏铭爽的未来之路。
他们担心,苏铭爽这位才华横溢的音乐才子,是否会在这样的赞誉与质疑中,渐行渐远于自己最初的音乐梦想。
他们害怕,苏铭爽的音乐作品会如同被束缚的鸟儿,失去了翱翔天际的自由与灵动,只剩下在笼中歌唱的无奈与悲哀。
“不是我说,如果苏铭爽还继续创作这种又红又专的歌曲,我肯定是要准备脱粉了。本来就是因为他的抽象和自由入坑的,但现在已经没有最初那种感觉了。”
“还有人记得,我们之前是怎么称呼苏铭爽的吗?以前的他是精神病院的院长,现在的他是爱国主义的旗手……唉!不知道说啥了,继续听吧。”
“有的吃就不错了,别再挑了行吧,放眼整个华语乐坛,还有谁的创作能够和苏铭爽与之一敌。人家只是创作的歌曲都比较爱国而已,这又有什么错的。”
“别的不说,明天晚上的华夏音乐盛典,‘金嗓子’奖肯定是什么时候的了。没有任何的悬念,也不可能出现丝毫的变动。”
“突然有一个很癫的想法,如果爽哥能够在华夏音乐盛典的舞台上,搞一波抽象……哈哈哈哈哈哈哈!我大抵是疯了吧,竟然会想出如此奇葩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