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穆雲也在了解都察院。
说起都察院,其实挺有意思的,尤其是在人员的配置上。
都察院的各位长官,其实并没有定数。
也就是说最高行政长官的都御史可以有一人,也可以有数人。
至于说原因,自然是因为作为监察部门,仅仅局限于京城是不够的。
就算是那群正七品的御史,也不过百十人,撒到全国也看不见水花。
所以,京城之外的监察官员,往往会兼任御史之职。
尤其是那些由皇帝派到地方的官员,更是如此,为的就是直达天听的上奏之权。
尤其是在外的巡抚、都督,更是会挂上副都御史,甚至是都御史的官职。
只不过,这些人并未署理都察院之职,也就是说只是挂名而已。
说得简单点,以左为尊,左都御史为都察院最高长官,右都御史多为兼职。
不止如此,包括左副都御史也是以监察京城为主,右副都御史监察地方。
当然,并不绝对。
就比如穆雲作为右副都御史,倒是不用在地方上到处跑。
至于说御史,比如说林如海便是巡盐御史,其实也就是正七品的官,只是官卑权重。
只不过,崇明帝也深知一个道理,要让马儿跑,得让马儿吃草。
林如海依旧是巡盐御史,只不过却是挂了兰台寺大夫的职务。
这可是正五品的官职,更重要的是,这是皇帝近臣的标志。
若是林如海的身体足够好,完全有机会更进一步,成为从三品的兰台寺太史。
当然,若是想要掌握实权,却是可以进入都察院,至少是一个佥都御史。
言归正传,说回都察院。
目前,都察院的配置有所缺失,只有一位左都御史庄元臣。
在左都御史之下,便是左副都御史徐骞,也就是穆雲的座师。
只不过,都察院的管理相较于六部,其实是有些难搞的。
御史拥有风闻言事之权,奏折更是可以直达天听,甚至可以不经过通政司。
也就是说,都察院的高官对于手底下这些御史,其实管辖权有限。
你真要花力气去管理,说不定就会有愣头青弹劾你阻塞圣听。
“李先生、吴先生,还有周先生,日后就多多有劳你们了!”
穆雲的外书房之内,三明中年书生躬身行礼,连道不敢。
没错,既然要找幕僚,穆雲自然不会只找一个,也不会找两个,而是找了三个。
三人分别是李万华、吴以岱、周明。
三人的身份也有些相似,都是举人出身,只不过并非同乡。
倒不是说他会有多少公务,纯粹是不会轻易相信一个人。
一个幕僚有可能蒙蔽于他,两个幕僚有可能相互勾结,三个幕僚就没问题。
三人都是落榜的举人,虽然未曾考上进士,却也有几分才学。
尤其是几人在京城蜗居多年,曾经担任过各部衙门的吏员。
说白了,这就是一边打工,一边在寻求更进一步的机会。
说实话,在大汉朝廷,其实举人也是有资格做官的。
只不过,大汉开朝百年,别说是举人,进士的数量也不少。
进士都有可能候补待缺,更不要说是这些个举人老爷。
于是乎,就有人生出了别样的心思。
在大汉朝想要当官,除了科举之外,其实还有恩荫、举荐等多种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