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九篇:孩子鬼之鬼童的执念(二)(1 / 2)比胆量中篇首页

在座的人都知道,多年前,村北头的四千媳妇,生了个严重脑瘫的女儿,都四五岁了,还跟刚生下的婴儿一样,不会说,不会笑,连哭声都奇怪地很难听。开始,还能积极地问医求药,后来听医生说,这孩子也就能活到八九岁,是无药可治,就放弃了。知道这孩子不会好病,四千夫妻俩就盼望她早点死,好再要一个,并有点等不到这孩子八九岁,急得心直冒火。可是,这孩子虽然啥也不懂地呆傻,却是病不得,无法满足这两口子的想法。这心急难耐的两口子一合计,就一不做二不休,把孩子抱上火车,假托一位妇女给看一下,说:“去趟厕所,马上就回来!”就下车回了家,把孩子抛弃在了火车上。对外就慌说:“得了急病,去看没有看好,死在了医院里,就地火化了。”

大家都心明镜的,谁也不好说破,谁的苦,谁在咽,老天自有公断。

不久,四千媳妇又生了个跟第一个女儿长相一模一样的女儿,但聪明伶俐,特别的正常。两口子把这孩子宠爱娇纵得,要苦的,都不敢给甜的,要星星,都不敢给月亮。这孩子依仗学习成绩好,处处要高消费,过着奢侈的生活。稍微满足晚了点儿,或是慢了点儿,就大发雷霆地跟爸妈吵架哭闹,不客气地责怪爸妈的无能,经常斥责他们道:“无钱就是有罪!”

这个女儿工作后,因为品德差,缺乏教养,与谁都处不来,被连连解职。前不久,因为金融诈骗罪被拘捕,至今案子还没有终结,不知她会被判几年的刑期。因此,四千两口子天天以泪洗面,苦兮兮地过得要啥没啥,怨天怨地都没个好颜色和好的语声。大家见了,安慰也不是,劝解也不是,都尽量躲着这两口子走。

那妇女说罢,不见甘老师回答,却心有成见地继续说:“按照张奶奶讲的这个故事来说,这四千两口子,一定是被那个傻孩子报复和惩罚了。不然,她的这个女儿怎么这么的能作?他们养一个女儿,比人家养四五个孩子都要操心费力和吃苦受罪。依我看,这个女儿分明就是个来报仇的讨债鬼!”

甘老师和大家都认可地点头,就是没有评论。

坐在那妇女身边的王奶奶,拍了拍那妇女的手轻声说:“‘看破,别说破’,这是甘老师的口头谈。他们两口子,可不是啥懂大道理的明白人,会把咱们的好心,当成驴肝肺的。所以啊,我们认可说玄话,讲瞎话,也别说他家的闲话。咱们还是听听哪位奶奶,再给咱们讲个鬼故事吧!”

张奶奶一听,本来就有点儿意犹未尽,接着对大家又讲了一个鬼童的故事:

话说,从前出好炭的西南窑,有个窑主特别黑心,专门雇那些无家可归的半大孩子,连轴转地不是上山砍木头,就是往山下背烧好的木炭。而且不给吃饱,更不给吃好。干活时间长,工钱还少。要是因为体力不支,想歇歇的话,还经常会挨骂挨打地遭到惩罚。等孩子们长得稍有点儿管束不了,敢反抗时,就一分钱不给地开掉。

这个窑主曾经使用欺骗和威胁的手段,强硬地拉来四个流浪街头的孩子,送到山上白天运木头,入夜后背木炭。一说要走,不但不给工钱,还巴掌撇子地打。后来,四个小孩儿都表示不要钱,放他们下山就行。窑主也没有答应,并伙同哥几个把四个小孩儿毒打一顿,还不给饱饭,少背一趟木炭也不成。四个小孩儿最终因伤痛加饥饿,累得神志不清,在崎岖的山路上,一个小孩儿踉跄歪向了路边。其余的见了,就想极力地拉回。如此这样,是一个拉着一个,但都没有能力把人拉住,是成窜地滚落下了山沟……

在山下等待收木炭的窑主,发现四个孩子老是不下山,就气哼哼地去查看时。等发现时,四个孩子在杂乱的木炭中,都已死去多时了。

自从这四个孩子死后,窑主的名声,顶风都臭十里,而且是厄运不断。先是根本就招不到人,大有停窑的可能。他们哥几个就雇骡马来托运木料和木炭。可是没干几天,不是骡子失前蹄,就是马滚坡。加上给的租金也不多,就没谁愿意把骡马租给他们用。还有就是,窑工不是成手的师父,出的炭不仅没有数量,品质也差,根本卖不上价,是接连地赔钱。

这时,作为大哥的窑主,请来多年不烧窑的远房亲戚掌管装窑和起的火候。并再次把心思又放在了孤苦无依的小孩子身上,就派出五个凶恶的兄弟和侄子们,外出去连哄带骗。你还别说,真就哄骗来三个十二三岁的男孩子。

三个孩子来了不到一天,就后悔了。可是看得严,根本走不脱。白天在山上砍伐木头,吃过晚饭,还要背完窑里出的木炭。虽然不是天天如此黑白地干,但隔三差五就是这样的日子。

好在,他们仨遇见窑主请来的远房亲戚,是个心地慈善的老头儿。老头儿也是才到这窑口不久,是真正有经验的老窑工。因为跟窑主有点儿偏亲,窑主对老头儿还算过得去。

老头儿见三个孩子可怜,就照顾得多一些,砍木头,背木炭,都要比以前的小孩儿少干一些。这就惹得窑主直翻眼儿地瞪老头儿,老头儿就装看不见。窑主就有在年底开了这老头儿的打算:“管他亲不亲的,不能胳膊肘往外拐。”

老头儿是经过世事的人,自然是看出了一些苗头,根本也没打算在此长干,并看清窑主的薄性,认为不会有好前景。

窑主要老头儿把出炭的时间控制在晚饭后,赶在傍晚时分出窑,所有人就得贪黑加紧背炭下山,几乎每次都是一夜背到天明。窑主只在存放炭的库房前计数,按照背炭的数量来定工钱。但老头儿给三个孩子们背篓装的木炭都不多,怕累坏了正在长的小身板,安慰说:“只要有个好身板儿,挣钱,是有日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