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嘭!哗啦!”随着一声沉重的敲门声,赵牧之的家的大门——其实就是一捆柴火,从外向里倒了下来,散了一地。
“少东家!少东家!”
“来了!”赵牧之穿上上衣,抱起柴火随便拢了拢,挤出门洞,又把门口盖住。
门外人声鼎沸,男女老少都向着城门涌去。
赵牧之刚一回头,一座肉山便扑了上来,两只像铁箍一样的粗壮手臂就捏住了他的肩膀,把他捏的一咧嘴差点没叫出来。
一个身材高大的巨汉正抓着赵牧之的肩膀一个劲儿晃,黑黑脸上满是横肉,只能看见两颗又黑又圆瞪大了的眼睛,犹如一头成精的黑熊。
“少东家!大家都去了,你怎么还在睡觉?!”大黑熊松开手,拽住赵牧之的胳膊就往城门跑。
赵牧之一把甩开熊爪子,一边揉眼睛一边说:“黑老四,到底发生什么事了?”
“魏国大军来犯,和咱们在河西大战,现在秦公亲征!已经到城门了,马上点将出发,赳赳老秦,共赴国难!乡亲们都去送行了!”
这个黑熊就姓黑,家里行四,还没机会偷过袈裟。
从小到大也没有起过什么像样的名字,街坊邻居就叫他“黑老四”,虽然长的人高马大,但是实际上也就十四五岁。
赵牧之一度认为他是返祖现象的案例,只不过别人返祖是像猩猩,他可能祖上是黑熊。
黑老四在六岁那年,老爹就打仗战死了,连带着大哥二哥都一起都没回来,老三倒是回来了,却只回来半截,双腿自膝盖往下都没了。
黑老娘一介妇人,愣是擦干眼泪硬挺下来,不光把孩子养大了,还养的这般粗壮。
“你不是一直想看看咱们秦国国君吗?”黑老四抹了一把脸上的汗水道,“还不快随我来?”
“秦公?”赵牧之眼睛一跳,熟悉的记忆涌上了心头,关于前世的记忆。
是的,赵牧之是个穿越者,来到到战国时代已经十五年了。
就在他刚刚出生,发出第一声啼哭的时候,他的第一反应是懵逼,他不知道自己是怎么穿越回过去的,却清楚的记得自己前世,他是个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八月十五那天晚上,老板带着几个学姐去聚会了,自己一个人可怜巴巴被留在实验室打白工。
没办法,谁让自己就是小县城上来的穷学生呢?一没背景二没钱,正在一边做实验一边诅咒老板的时候,一阵天旋地转的感觉袭来,自己就失去了知觉。
再醒来时,自己已经变成了婴儿了,还是个刚刚出生的婴儿,赵牧之也被吓坏了,急的张嘴想说话,却只能发出“哇哇”的啼哭声,引得产婆一阵赞叹:“小少爷哭的真响亮,以后一定是个大人物!”
能不能成为大人物不知道,反正赵牧之知道自己是穿越了,穿越到了古代,听别人讲话的内容应该是战国时代,但是他也不确定是不是自己之前熟悉的那个历史中的战国。
但是老天对他还不错,没把他往什么蛮荒地区扔,他出生在魏国,父亲是赵国商人,母亲是燕国人,流落魏国做了歌姬,父亲行商至魏国时收的母亲。
父亲本有正妻,又常年在外奔波经商,经常是一年才来盘桓数日,留下些钱帛便又匆匆离去,母亲也从不抱怨什么,就一个人拉扯着赵牧之慢慢长大。
母亲虽然出身低微,但是却很重视教育,就这一点上,就远超这个时代的绝大部分父母了,父亲留下的钱,倒有大半用在帮赵牧之请老师上了。
赵牧之虽然身兼前世记忆,但他用知道,就算和母亲说起自己的前世,母亲八成也不会相信,却有很大可能认为自己疯了,便从未向母亲提起过自己的身世。
但有时候赵牧之也觉得很不甘,前世自己可是踏踏实实寒窗苦读过多年的小镇做题家,从数千万学子中脱颖而出,都读到研究生了,来到这战国时代,突然有了一种身兼绝世武功,却没有地方可以施展的感觉,总不能自己给别人打个针吧?
况且自己现在重生成一个小孩子,只有学好这个时代的习俗和知识,才能不被当成怪胎。于是乎赵牧之来者不拒,什么儒家,法家,道家,墨家,兵家,只要是书,不论哪家之言,都是拿来就读。
可惜父亲留下的钱帛虽然不少,但是在这个时代,书却是个稀罕物,一般只有学者,或者宫廷里才有藏书。
母亲见赵牧之小小孩童,却对读书很感兴趣,也觉得欣喜,便带着赵牧之遍访当地名师,让赵牧之有机会去看看老师所藏书简。
赵牧之记忆力极好,从老师家里回来,就把记下的东西都用小刀刻在自己收集的老树皮上,可老树皮不易保藏,很快就会腐烂,不过赵牧之也在这段时间内反复阅读,把其中的知识都牢牢记在心里了。
魏国是这时代的强国,安邑也是这个时代数一数二的繁华之地。魏国先后启用了吴起,公叔痤,庞涓等名将,最先发起变法,魏武卒更是横扫天下,兵强马壮,使魏国一跃成为山东六国中最强的国家。
他和母亲就这么老老实实生活在魏国都城安邑,后来赵牧之也平平安安长大了,一直小心谨慎尽量按照这个时代的规矩做事,和一个正常的小孩一般无二。
可是赵牧之却知道,魏国庙堂昏聩,终将走向衰落,国土不断被秦国蚕食,人才不断出走,后来甚至连魏武卒都拼光了,老百姓的日子更是一日不如一日。
他明白倾巢之下焉有完卵的道理,虽然现在安邑却是如他的名字一样很“安逸”,待到秦国打过来,最终也会变为一片焦土,自己和母亲恐怕也难以在这乱世苟活。
随着年龄逐渐长大,赵牧之心里越来越焦急。
母亲本是燕国人,父亲是赵人,他自己虽然从小长在魏国安邑,灵魂却来自遥远的未来,没有什么故国情深,最大的梦想就是在这个战乱的年代,保护好母亲和自己的小命罢了,因此赵牧之一直暗自关注着秦国的动向。
直到十五岁那年,父亲来到安邑小住,无意间发现了赵牧之的“小书房”。
当看见满屋子叠的厚厚的老树皮,每张老树皮上都歪歪扭扭刻着一些字,仔细一看,确是自《论语》《孙子兵法》等书的节选时,父亲不由啧啧称奇。
于是把赵牧之找来问话,一问之下,才发现这个孩子竟然谈吐不凡,便起了想把赵牧之带在身边学习经商的想法。
赵牧之却拱手道:“父亲,孩儿想自请入秦。”
父亲奇道:“秦国地处西陲,国困民贫,去了难免受苦,你既然愿意学习,为何不就在三晋找些名师呢?这样你不但离得近,为父还能为你帮衬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