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房里,韩昭昭帮忙添水烧火。她瞪大眼睛看着奶奶又从腰拽出那串钥匙,打开厨房柜门,从下层的一个一尺半高的陶缸里挖出小半瓢面。
倒进棕色陶瓷盆里,大约只有半碗,连半斤都不到。
瓢里还留了一撮面补,她还想看看柜子里都有些什么呢,没想到老太太顺手就把柜门给锁上了。
动作那个丝滑,一看就是习惯成自然了,足可得见老太太对家里粮食的重视。
韩昭昭心想:真没必要,家里就俩人,防谁呢?印象里原主好像也不是调皮捣蛋不爱惜粮食的熊孩子呀!
奶奶和面很快,三两下就和好放在面板上擀开了。随着菜刀“咔咔咔”有节奏的一上一下,面条就成形了。
和面时加鸡蛋,那是不可能的!人家主打一个简单快捷。
面粉颜色有些黄,颗粒有些粗,细看面粉里还能看到星星点点的碎麦麸,跟后世的玉米面有的一比,不过麦香味很浓。
开水锅里煮面条,水开两个滚捞进大碗里,两粒大粒盐在蒜窝子里砸碎,捏起一撮撒在面碗里,把烫过的白菜叶铺在面条上,撒几粒葱末,浇上勺面汤,水煮面条就成了。
啥香油、味精、酱油,那是不存在的,啥油泼辣子更是想都别想,现在主打的就是个原生态、原汁原味。
就这样,也只有一碗半面条。韩昭昭碗里是满的,奶奶却连汤加面才一碗,碗里只有少少的七八根面条。
祖孙俩互相推让了好一会儿,直到面条快要坨了,老太太才接受了孙女拨过去的五六根面条,再多她说啥也不要了。
最后老太太又从屋梁上吊着的篮子里摸出个窝头,泡进面汤里,两人才开始下筷子吃饭。
她们也没回堂屋,直接在灶台边就把午饭吃完了。说也奇怪,祖孙俩老的老小的小,饭量却都不小,最后娘俩把锅里的面汤都喝光了。
韩昭昭摸着肚子苦笑,前世她天上飞的,海里游的,山上跑的,啥好东西没吃过,从没这样没出息过。
来到这落后的五十年代,喝碗破白水煮面条子,还馋得差点舔碗,真是太丢人了!
吃完午饭,奶奶就着锅?的余热开始打浆糊,把地瓜粉子用凉水澥开,铁锅里添了一瓢水加热,把粉浆子倒进锅里边搅边烧火。
等开锅熬成稀溜溜细腻的糊状,给布料挂浆用的浆糊就熬好了。
老太太给布料挂浆还挺有仪式感,把熬好的浆糊盛进干净瓷盆里,取了晾至八成干的布料,把布料摊在大炕上,先把一头按进浆糊里。
边往盆里卷布料边粘满浆糊,力求每一寸布料都能均匀的挂上浆糊。
卷完布料,还得揉搓摔打,“摔打揉搓这一步最关键了,浆挂的好不好,全看摔进布料里的浆糊匀不匀乎了。
还有,这浆糊的稀稠也很关键,稠了容易起疙瘩,干活费劲,稀了挂不进去浆,要的就是不稠不稀这个火候。”
韩赵氏边用力摔打布料,边给孙女传授经验。
PS:各位衣食父母,有钱的捧个钱场,免费的礼物多少也不嫌多!
有人的捧个人场,催更、书评、加书架一路搞起来!
发财的小手手全都动起来,点石成金假不了!快、快、快,都动起来了,别绷着了您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