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洪霞他们这一批,要在这所学校里进修三年。
两人认识后很快就谈起了恋爱。
实话实说,那个时候他们都非常年轻,在情感方面有的仅仅是朦胧的向往,并没有想得更远。
穆洪霞给司马仲夫的感觉是很会黏人。
穆洪霞的父母生了三个孩子,都是女儿,穆洪霞排行第二,下面还有一个妹妹。
可能是缺少一个哥哥的原因,穆洪霞完全把司马仲夫当成自己的哥哥,一见面就“哥哥长”“哥哥短”地叫个不停。
司马仲夫只要一下课,就跑去和穆洪霞幽会。
约会的地点则根据天气情况:如果天气好,就到校园周边的公园,或者铁山,铁山是这座城市唯一的一座山,因为裸露着铁青色的花岗岩而得名。
铁山南麓有一个像校园面积那么大的湖,叫镜湖,里面可以划船。
如果天气不好,就呆在宿舍里。
有时候去穆洪霞的宿舍,穆洪霞的宿舍里还有好几个进修生,不便久留,进去只能坐一会儿。
所以他们多是到司马仲夫的宿舍。
司马仲夫的宿舍虽然也有好几个同学,但男生在宿舍里憋不住,逮着空就往出跑,间接为他们两个创造了机会。
如果不是因为穆洪霞比司马仲夫早离校一年,他们的故事可能会是另外一个结局。
他愿意在心里树起一座墓碑,刻上“穆洪霞”的名字。
穆洪霞的离开,使得司马仲夫很长时间都难以适应,无法排解对她的想念,那时的联系方式不多,都没有各自的电话,只好给她写信,可寄出去的信都石沉大海,不知她收到了没有。
在信中倾诉自己的牵挂,希望有朝一日再相逢,看看她的眼睛,看看她的笑脸。
司马仲夫把闲暇时间都用在《铁山》杂志上了。
《铁山》是学生会编印的一本文学内刊,辟有小说、散文、诗歌和评论等栏目,季刊,120个页码。
随着原《铁山》主编的毕业,编辑部暂时无人负责,学生会全校招聘,司马仲夫本来就比较喜欢文学,也曾在《铁山》上发表小说,此时内心空虚,就毛遂自荐做起主编来。
所编发的文章,三分之一是约稿,主要针对文学创作有一定名气的高年级大学生。
三分之一是固定作者,主要是在校大学生中的通讯员、创作积极分子等。
三分之一是自由来稿,主要是无名小卒。
稿件都是在校大学生们投往指定的邮箱,司马仲夫每星期打开一次,通常是周末这个时间。
编辑部设在学生会边上的楼梯间里,实际上是一个杂物储藏间,里面也就一张写字台,一台电脑,一把椅子,两只凳子。
某个星期三,这天闲来无事,司马仲夫感到浑身不自在,跑去操场上打了半小时篮球,然后就到编辑部。
打开电脑,登录邮箱,一封举报信跳了出来。
大意是说《铁山》上期的一篇散文,是抄袭了其写作课的作业。
举报信的署名是丛腊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