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是陇南的重镇,也是关陇古道的必经之地。旧时人们从长安出发,走宝鸡,翻越陇山后,遇到的第一大站就是天水。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人文地缘,使天水成为一个商贸聚集之地。从此可以南下汉中、四川,可以西达临洮、金城,再由此远赴西域。途经天水的众多商家中自然少不了晋商。天水的山陕会馆就是陕西、山西商人留下的遗迹。
山陕会馆坐落在天水市最繁华的步行街附近,原先的规模很大,后来在城市道路建设、城区改造中被占去了一部分。今天只剩大约一亩左右。整个山陕会馆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陕省会馆,一部分是山西会馆。合起来就是山陕会馆。陕省会馆主体建筑有门楼及三重大殿,最值得称道的就是砖雕门楼。现存砖雕门楼保存完整,系民国13年(1924年)由关中工匠雕造。门楼通体以雕砖、磨砖拼砌而成,面阔3间,4柱5楼。通长22—23米。中门、次间均开券洞。正面砌砖雕镂梁柱斗拱,平座勾栏,垂花檐楼、各式额枋花板,构成几层仿木结构的楼阁。构件上雕刻珍禽异兽、花草虫鱼、人物故事等。四柱旁侧镌刻楹联,内联:“义勇冠尘寰,当年摧吴挫魏,丹心耿耿锦汉祚;庙貌重关陇,群生蒙庥托庇,馨香世代报神恩”。外联:“忠义参天出于至性,宫墙数仞仰之弥高。”字体刚劲雄伟,寓意博大高深。
山西会馆大门朴素,黑底黄字的匾额格外引人注目。进入院内,迎面是聚会的殿堂,之后是一座大殿,门口悬挂着“陇上铁汉”安维峻题写的匾额。山陕会馆内原有个财神庙,庙内供奉的是关羽。关羽既是中国传统的财神,又是山西运城人,晋商自然把关羽视作自己的保护神。关羽给山陕会馆涂上了浓浓的人文色彩。会馆内原建有牌坊一座,创建于清嘉靖十七年,为山(山西)陕(陕西)商人共建,1985年迁到甘谷大象山山下。
在陕省会馆和山西会馆间只有一个小铁门可以相通,如今这里是天水市文化馆所在地,昔日山陕商人聚会的地方已经变成了书法、绘画作品展出的场所。
过了山陕会馆,又是一条十字路,马五带着刘进穿过十字路向左一拐走进一条小巷,没走多远,前面又是一座古建筑,富丽堂皇,豪华气派。刘进以为就是清真寺,便问马五:“前面是清真寺吗?”
“不是,还在前面。”马五回答说。
“这里是?”刘进问。
马五边走边说:“这是哈锐故居,现在后人住着哩。哈锐是我们回族唯一的一位清翰林院庶吉士,回乡后在城里与同仁创办了炳兴火柴厂。他有个孙子还攒劲(有本事),除了办实业以外,还开办了炼磺厂、炼铁厂,还开办了杂货铺,还兴办教育,办了炳兴学校,让街道上适龄儿童都无偿入学......”正说着大门吱一声开了走出两个人来,一老一少。老者精瘦,五十开外年纪,戴一顶礼帽、一副金丝边眼镜,持一把手杖,围一条蓝色长围巾,穿一件黑色长袍,外套一件黑红色的马褂,足穿一双白底青帮千层布鞋,精神抖擞,气派非凡。少年英俊潇洒,者一身中山装,围一条灰色长围巾,戴一顶灰色鸭舌帽,血气方刚,风华正茂,跟在长者身后,随刘进他们而来。四人前后而行,走不多远,便看到了清真寺。
清真寺位于天水市秦州区人民西路。早年因秦州城五城相连,该清真寺在“西关城东北角”,故称西关清真寺,寺北原畔邻城墙北垣,其墙被拆后,始临北关人民路。1970年后,因寺门改在后街澄源巷,从此通称后街清真寺。
后街清真寺建筑合理,雄伟壮观。该寺原为三进门:头道门位于澄源巷北口,为三间木结构牌楼,斗拱处竖书“清真寺”,门楣横书“渐入福地”,“诵经法祖”;二门在大寺巷内,为单檐大开间牌坊,上书“常乐界”三字,背书“抵报元功”、“清真古教”,传为康熙御题;第三道门是坐北向南三大间过厅进入寺院,古柏、大殿、木楼相互掩映,庄严肃穆,穆斯林沐浴礼拜,其景融融。惜在“文革”中,遭到严重破坏。牌坊、山门、“姆拉楼”被拆、数株古槐、香柏被砍伐。据国家文物局专家在天水考察后说,在全国三万余座清真寺中,此类宣礼木楼建筑仅有两座,被拆毁,实在可惜。
礼拜大殿建于明洪武七年(1374年),明成化四年(1468年)扩建,保存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系明代宫殿式木结构建筑。顶为歇山单檐,琉璃碧瓦;正脊为莲花缠枝图案,中起塔亭宝盖,兽吻吞脊,且似兽非兽,体现出伊斯兰教的哲学理念。铺间均为五铺下抄单下昂、柱头为四铺作出平昂,结构严谨,外观宏伟壮观,殿内古朴典雅,肃穆庄严。后殿四面角梁起檐,屋顶暗卷接水,风格异于其它建筑。大殿屋顶以青色方砖做栅板,白灰勾缝,据古建筑专家讲,方砖栅板为典型的明以前建筑。大殿正门为五开间四扇门,可折可装,雕刻精美考究,上眉格为透花“金钱艾叶”图饰,构图文雅、刀法娴熟,保存完好。
寺内现存石碑五通,但最珍贵、历史价值最高者是“秦州重建清真寺楼碑”和“清嘉庆二十四年”督宪禁止永不在寺装粮碑。秦州重建清真寺楼碑,镌立于“明嘉靖癸卯岁”(1543年),距今已有460多年历史。该石碑为汉白玉琢刻而成,通高1.82米(碑额高0.58米,碑身高1.24米),宽0.65米、厚0.15米。石碑保存基本完整,文字清晰。石碑正面汉语《秦州重建清真寺楼碑记》、用欧体楷书写就,共19行;背面为阿拉伯文碑记,共34行。汉语碑文是一篇可与北宋著名文学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相媲美之散文,前半部分记述了后街清真寺的始建年代和历史沿革,后半部分对修建历时9年的“姆拉楼”作了描述和赞美。阿语碑文通篇对清真寺的功能、修建清真寺的功德、进寺礼拜的好处等记述的明明白白,真真切切。“秦州重建清真寺楼碑”是甘肃境内最早的阿拉伯文碑刻,其碑记是非常重要的回族文献,它们除了在语言学、文字学方面的研究价值外,对研究元明清三代西北伊斯兰教传播和发展史、回族源流史、中阿文化交流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寺内还珍藏一颗重约千斤的朱砂红色陨石,视形状俗称“牛心石”,现置于大殿对面的照壁前,甚为珍贵。寺内还藏有丰富的阿、汉文匾额、楹联、题字和经卷。1986年穆斯林群众捐资兴建了有阿拉伯式圆顶的东楼二层十八间,建筑面积450平方米,二楼为教长室、学生宿舍和教室,一楼为水房子和殡仪室。1993年又建起二层南楼,上下十二间,250平方米。楼上为妇女礼拜殿、寺管会办公室,楼下为厨房。2001年北外环路拓宽,原寺门被拆,在原方位新修了砖雕大门,简朴大方。
2003年7月5日,后街清真寺由“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升格为“甘肃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25日,后街清真寺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马五带刘进游遍了清真寺,在回家的路上,又遇上了来时碰到的一老一少。只听那少年气愤地说:“大不了我当兵去,这样一次又一次的讹诈,终究不是个事。”
“混账。”那老的显然也生气了,指责说:“这年头谁家的孩子愿意让当兵去,又有几个当兵去的能活着回来,花钱买条命值啊。你看看有几家富人的娃娃去当兵,就是倾家荡产也要买个替身。孩子,回家后啥话也别说,再不要让你婆婆和你妈操心了,咱们不就是花了几个钱吗?钱去人安,图个吉利吧。”少的也再没言传,俩人到了哈府,推门进去,“咣当”一声把门栓上了。
刘进和马五面面相视,想不到赫赫有名的哈府也被摊派上壮丁了,还逼着去买替身。回到马五家已是掌灯时分,马五妈已经烧好了热水,烫完脚刘进便在马五房中睡下了。
久别重逢,马五问这问那,最后话题又回到抓壮丁的事情上。马五说:“今天多亏了李爷,要不然你就麻烦了。如果被抓到军营,挨打不说,再叫那人认出你来,可就危险了。”
刘进开玩笑地说:“你没听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吗?咱们已经是经历过生死大难的人了,听天由命走一步算一步吧。李爷的救命之恩不能忘,记着哩。对了,今个抓的人多吗?”刘进问。
马五回答说:“多。光在猪羊市就抓了十几个从乡里来赶集的人,后来这帮人又在城里搜查抓了好多人。”
“这群混蛋简直是无法无天。”刘进愤愤不平地说。
“有啥法子呀?”马五冷笑着说:“他们明理搜查犯人,实际就是抓壮丁,抓的越多越有功。抓去的人就是现成的壮丁、现成的替身、就是现成的肉票,一个可以买二三十个银元。这世道官官相护,官官勾结,军队征兵官员和地方官员串通一起,抓、卖、放壮丁,用壮丁谋利,中饱私囊,残害乡民,腐败透顶。
“我说怎么在山上没有见到来城里赶集的人呢,原来是怕被抓了壮丁啊。”刘进自言自语地说。
俩人沉默了一阵后刘进问:“你们家后来又摊派了一名壮丁,是谁去了?”
马五长叹一声说:“谁也没去。大哥、二哥成了家,有媳妇娃娃走不开。三哥也马上要成亲,父母亲死活不让去,没办法只好出钱买替身,这一买,花光了家里的所有积蓄,父母亲年龄都大了,别说有个生疮害病要花钱,就是翻年连生活都成问题了。”
“替身好找吗?”
“好找。只要有钱,有人就愿意替你去当兵,这已经成了有些人挣钱的一条门路。有一些兵油子(兵痞),专门以自身来‘卖壮丁’做生意,替别人当壮丁。代别人顶替一次,要拿到几十块银元,一旦拿到钱,他就顶替入伍,到了补充团后,有机会就开小差逃回家接着又去找生意,再替别人代当兵。听说有的替身一年当兵三四次,是名副其实的兵痞。可是,穷人哪有钱去买替身呀,这年月家里男丁越多越遭罪,多少穷人因为躲壮丁弄得家破人亡,妻离子散。”
马五虽然没有当成青年军,但出去了一回,长了不少见识,社会知识已是相当的丰富了。
抗日战争胜利后不久,本来应该是一个和平时期,国民党蒋介石却燃起了战火,发动了内战,为了征集兵源,国民政府又发出带强制性法令“三丁抽一,五丁抽二”的征兵规定,家中有适龄男性青年,三个人中有一人,五个人中有二人要去当壮丁。老百姓知道当壮丁是去替当局当炮灰,都不愿意去。于是便出现了将人绳捆索绑抓去当兵的行为叫“抓壮丁”。到后来随着兵源越来越少,抓壮丁已经到了疯狂的程度,不管是十几岁的孩子还是五六十岁的老人,遇见谁就抓谁,甚至连病人也不放过,抓来充人数。由于国民党在征兵过程中的腐败透顶,弄得多少穷人家家破人亡,惹得民怨沸腾,人心向背,难怪四年内战国民党兵败如山倒,不得不退居小岛台湾。
刘进想着家乡,想着妈妈,翻来覆去睡不着,直到天明时才渐渐入睡。
吃过早饭,告别了马五父母,他和马五俩人出了北城门,一路闲聊上山往营房梁走来。于昨天不同的是今日有马五相陪,有说有笑,有喜也有悲。
“兄弟今后就跟着父亲学打铁了吗?”刘进问。
“我现在成这样,还能做啥呢?我爸说打铁是个体力活,就我这身体,恐怕将来不适应。但我们家就这个条件,先凑合着跟父亲干吧,攒点钱了以后,如果干这行不行就开个小店部啥的,天无绝人之路,走一步算一步,好歹家在城里,也没啥重的体力劳动,只要勤快点,自食其力是没有问题的。”马五很有自信地说。
刘进越来越喜欢、并且十分同情这位诚实而又爽快的回族兄弟,他心里盘算着能为他做点啥呢?打铁是个好行业,但那是体力活,对于一个残疾的人来说确实不合适。昨天他俩退房的时候,店主人说需要找一个伙计,当时马五开玩笑地说你看我合适不合适?店主人到是十分认真地说,只要你愿意来,挺活适的,旅店又不需要出啥大力,只要人勤快,脑子机灵,对客人态度好就行。这到提醒了他,如果将来马五能开个旅店,倒是最合适不过的,想到这里刘进说:“兄弟,城里人多,来城里办事、赶集、做生意的人来来往往也挺多的,如果在城里开个旅店,倒是一门好生意,你看行不?”
“咋不行,好的很。开个旅店价格便宜一点,卫生好一点,人活泛(机灵)一点,保证能做好。哥哥看的这门生意不错,如果哥哥来城里开店,小弟全力以赴。”马五高兴地说。
“那就说定了,兄弟找地方,咱俩就着手干。至于需要多少本钱,等地方找好了,按照规模大小,搞个预算,全由我来承担。至于利益分配,你六我四,你看怎么样?”
“不行,我只是一个伙计,你按伙计的待遇给我开工钱就行了。”马五认真地说。
刘进哈哈大笑,“兄弟,我出钱,你出力,公平交易,谁也不亏欠谁,就这样定了”
“不行,主人是主人,伙计是伙计,这得分清楚。”马五固执地说。
俩人争来争去,不知不觉走到了山顶。马五满脸是汗,解开上衣纽扣透风。刘进关切地说:“山顶风大,不要着凉了,把衣服纽扣系上吧。”说着话,帮马五系上纽扣,又语重心长地说:“要想做好大小一件事都是很费力的,你我既为兄弟,有些事情就不必计较,旅馆的事情就拜托兄弟了,回吧,我等你的好消息。”
马五伸手抓住刘进的手说:“这合伙做生意就像一个家庭一样,得有个一家之主才行,主人就是主人,伙计就是伙计一定得分清楚,要不然就乱套了。哥哥想帮我,我十分感激,就请哥哥做主人,小弟做伙计,不要再难为兄弟了行吗?”
“不行。”刘进口气坚硬,接着又斩钉截铁地说:“咱兄弟俩情同手足,不分彼此,但开店的事你说了算,我不再多问,至于开好开坏就看你的本事了。”说完挥手告别。
“哥哥保重。”马五恋恋不舍地说。
“保重。”刘进走了很远,回头看时,马五还站在营房梁顶默默地看着他。刘进挥手大喊:“兄弟回去,下次到城里再见。”
“城里见......”山顶传来了马五的回声。
真是:兄弟情深深似海,
手足恩重重如山。
不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