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作为与皇权走的最近的司礼监三个大太监,也与史书记载的内外对抗不同,反倒相当和谐。
这让朱厚照马上想到,这不就是万历时代的内相冯保与外相张居正的联合?
他可是知道,那二人内外一联合,万历就坐了十年的冷板凳。
朱厚照这才明白为什么几个月之后,王岳和他的同伙就会被替换,然后在发往南京的路上,被刘瑾等人搞死。
这不明摆着的吗?
本该是皇帝忠犬的太监跑去跟外臣联合架空皇帝,这是取死有道。
当然这哥仨受到了文官们的同情,被赞扬是忠直之士。
这就是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站在皇帝的角度来看他们仨就是叛徒。
朱厚照坐在宝座上就心想,按照史书记载,自己虽然在接下来的一年里,会将八虎扶持起来对抗外臣,但这个过程可一点都不伟光正,皇帝的权威没有树立也就罢了,反而落了个偏袒内官的恶名。
这可不行。
都说为君者必修平衡之术,最重要的是要当好裁判,现在司礼监和内阁看上去一团和气,不争斗,自己如何充当裁判,不当裁判,如何通过裁决权,一点一点将权力收回来?
而刘瑾这些人要是不恩威并施,他们是要飘的。
不过他现今才十三岁,内外臣皆孩视于他,朝堂之外的大事,于他这个生长于深宫中的帝王而言太过遥远,乱插手,闹笑话不说,反徒留笑柄给朝臣,容易降低自己的威信。
麻烦啊!
正发愁之际,口渴就下冰雹。
都察院左都御史戴珊和英国公张懋、吏部尚书马文升等就弘治帝的驾崩得出了结论,就是司设监掌印张瑜、掌太医院事右通政使施钦、院判刘文泰、御医高廷和等人的责任。
提到这个刘文泰,那可是大名鼎鼎,据说他先后治死了成化帝和弘治帝两位皇帝,最后安然无恙,只判了个流放,最后在流放之地广西寿终正寝。
史书记载,他之所以能逃脱,是因为朝中好些大臣与刘文泰关系很好,帮他免罪,最后只以勾结内官定罪,流放到广西了事,至于治死皇帝的罪名就不了了之。
而万历野获篇则暗搓搓表示,阴厚刘文泰者,就是弘治皇帝的托孤大臣之二——李东阳和谢迁。
军事、财政方面现在的朱厚照都没法插手,但涉及到自己的皇考,那谁也没他有资格插手。
刘文泰案可是如今难得自己插手后,不会显得突兀的口子。
自己完全可用改变刘文泰这个只擅长钻营权力官场的庸医的判决,将文官们编织的权力网撕开。
一缕晨风在寂静的广场之上吹拂而过,身穿素服的文官们却没有被这一缕晨风抚慰,反而焦躁起来。
因为关于刘文泰等人的宣判,定调的是日后的官场是否稳定的问题。
刘文泰的钻营取巧,一定会牵涉上不少人,他一旦被重判,拔出萝卜带出泥。
而秉承着大事开小会,小事开大会的原则。
到了吏部尚书马文升、左都御史戴珊、英国公张懋他们这种级别的大佬,做任何事都讲究一个稳字。
这起案子怎么判决,他们三个肯定跟内阁三个大佬过了好几遍,现在拿出来就是走个形式,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在你正德皇帝刚登基时糊弄过去,掐死你今后借此事打击报复的可能性,达到维稳的目的。
到了他们这种级别的大佬,倒不一定真就同情刘文泰这种庸医。
所谓刘文泰通过擅长钻营权利圈,朋友遍天下,甚至连李东阳和谢迁都是他的朋友,为此才逃过一劫的猜想,略微有点小家子气了。
超级大国的掌权首相,跟你个皇家专属医院的中高层小领导交朋友,你敢信吗?
刘文泰要是医术高超的话,跟他交朋友相当于拥有第二条命,那还说得过去。
但人家刘文泰是谁啊?传奉官出身,修医书连本草都认不全。谁敢把性命交托与他?
别的太医是世世代代只能当太医所以医术不好,刘文泰是第一代医术就不行的典型代表。
再说这帮真正的大佬连皇帝都糊弄,哪天需要借你人头一用的时候,他们的刀保准比刽子手的刀都锋利。
所以饶过刘文泰可能有三个目的。
其一,疑似治死皇帝这种事可大可小,在最容易掐死的时候不掐死,那就会成为今后罗织大案的箩筐。所有与刘文泰有过交往的,或者一面之缘的,都有可能被装进筐里去。
当年太祖朱元璋不就这么玩的吗?几个大案绵延数年甚至十数年,搅得天下官员人心惶惶。
前车之鉴在前,刘健谢迁他们必须扎紧这个口袋,摁死这个口子。
同时把刘文泰轻轻放下,既惩罚了他,也可保证今后这个口袋万一松了,不至于形成大案。毕竟主犯刘文泰都只判了个流放,其他人判死刑,那就太说不过去。
其二,展现内阁权威。先帝在时,我们稳得住场面,先帝不在了,新皇登基,内阁权威照旧。
其三,安抚内官。内阁架空皇帝的前提得和内官联合,毕竟和刘文泰同罪的还有司设监张瑜呢。先帝已驾崩,活着的人还得往前走,不能活在过去,内阁和内官还得手拉手一起走,多少还得给面子不是?
所以刘文泰这个人本身不重要,刘健甚至应该很讨厌这个人,二人还结下过梁子。
主要有两件事。
一是在弘治十六年,先帝认为如今使用的通用本《本草》有很多错误之处,就命令刘文泰领衔重新整编,但当时的刘文泰等人于本草实懵然,甚至到了要申请翰林学士来帮他们校对的地步,由此可见此君医术水平如何。
当时刘健就痛斥,哪有让翰林院的官员替医工校对医书的道理。
另外一件就更恶心。刘文泰曾经到了一卷已故大学士邱浚所著的医书,他就想据为己有上表邀功。这件事被刘健识破阻拦。
但饶过刘文泰这件事,内阁首辅刘健要是不点头,恐怕其余两个人就算嘴皮子磨破了也没用。
由此可见,刘文泰本人可能没什么重要性,背后的政治逻辑才最重要。
原来的历史上,朱厚照在这件事糊涂了一下,被外臣糊弄了过去,但陈寒来了,可就不行。
就在首辅刘健要肯定戴珊、张懋、马文升三人不以‘合和御药大不敬’之罪,只以‘结交内官律’,判决张瑜、刘文泰等人流放之时,朱厚照没来由得在御座上嚎啕大哭起来。
哭的是肝肠寸断,上气不接下气。
他这一哭,瞬间引起了所有官员的注意……
-------------------------------------
注解1:瑾,孝宗时,坐法当死,得免。已,得侍武宗东宫。——《明史·卷三百十四·列传第一百九十二》
注解2:十七年,重建阙里庙成,奉命往祭。还,上疏言:臣奉使遄行,适遇亢旱。天津一路,夏麦已枯,秋禾未种,挽舟者无完衣,荷锄者有菜色。盗贼纵横,青州尤甚……《明史:李东阳传》
注解3:王岳者,素謇直,与太监范亨、徐智心嫉八人——《明史·卷三百十四·列传第一百九十二》
注解4:时大臣有阴厚文泰者,故不用合和御药大不敬正条,而比依交结内官律,其后瑜等遂以为解脱之地,识者恨之。——《明武宗实录·卷之一》
注解5:史云是时大臣暱厚文泰者,故不用“合和御药大不敬“正条,而比他律,因得为后日解脱之地。所指大臣,盖指谢、李二相也。——《万历野获编·补遗卷三》
注解6:传奉官自明宪宗始,指为宠信佞臣,不经吏部,不经选拔、廷推和部议等选官过程,由皇帝直接任命。
注解7:至弘治十六年,上因《本草》讹误,命官改修,以刘文泰等充其役。而文泰等于《本草》实懵然,乃请用翰林官任校正。阁臣刘健争之云:岂有词臣为医士校书之理?
盖文泰曾得故大学士邱浚所著医书,俱在十三科之外者,欲另奏以为己功,因有此议也。刘健又力争:臣等职在论思,理难侵越,太医院官数多,宜令纂修。——《万历野获编·补遗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