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上所述,这段颂文通过精炼的语言和丰富的象征手法,回顾了“安史之乱”期间唐玄宗逃难、杨贵妃殒命的历史事件,表达了对这段历史的感慨与反思。
【今圣叹释义】
这一象深刻地预言了唐玄宗晚年的荒淫无度与朝政的衰败。他沉迷于酒色之中,不仅提拔了诸如安禄山、史思明和杨国忠等奸佞小人,还轻信谗言,导致了安禄山与杨国忠之间矛盾的日益激化,最终引发了“安史之乱”,使自己陷入了“杨花飞,蜀道难”的绝境,生命也几乎毁于一旦。然而,幸得忠臣谋士的鼎力相助,肃宗得以顺利即位,平定了安禄山与史思明的叛乱,从而迎来了“截断竹萧方见日,更无一吏赖平安”的光复局面。
“杨花飞,蜀道难”形象地描绘了杨贵妃跟随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的凄凉景象。“截断竹箫方见日”则巧妙地隐喻了唐肃宗的即位,使得局势得以缓解。“截断竹箫”即将“箫”字之竹字头去掉,化为“肃”字,暗指肃宗的出现。“方见日”则象征着战局中终于露出了一丝希望的曙光。而“更无一吏赖平安”则表明随着史思明的离世,唐朝再次迎来了安宁。“更”意为更替,“无一吏”则是“史”字的拆解,而“平安”则是对安史之乱终结的庆贺。
“渔阳鼙鼓过潼关”详细描绘了安禄山在渔阳起兵,其大军势如破竹地攻入潼关,直指长安的壮观场景。渔阳,即今之天津蓟县,是安禄山的势力范围。“鼙鼓”作为古代战鼓,在此被赋予了激昂士气、震撼天地的意义。值得注意的是,白居易虽在《长恨歌》中提及“渔阳鼙鼓”,但此词并非其首创,早在白居易之前便已有之。
“此日君王幸剑山”则记录了唐玄宗在安禄山叛乱后,被迫逃离长安,仓皇前往四川的历史。剑山,即剑阁,以其险峻著称,是入蜀的咽喉要道。李白在《蜀道难》中对剑阁的描绘,更是突出了其“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军事价值。这里的“幸”字,虽常用于皇帝巡游,但在此却带有逃亡的悲凉意味。
“木易若逢山下鬼,定于此处葬金环”则是对杨贵妃悲剧命运的精准预言。“木易”合为“杨”,直指杨贵妃;“山下鬼”则构成“嵬”字,暗示了马嵬驿这一地点。“金环”作为杨贵妃的代称,既保持了预言的含蓄之美,又避免了直白之嫌。“葬金环”三字,简洁而有力地宣告了杨贵妃在马嵬驿香消玉殒的悲惨结局。
综上所述,这一象不仅生动地再现了唐玄宗晚年的荒淫与安史之乱的动荡,还深刻地揭示了历史进程中的兴衰更替与人性悲欢。
【易经中的卦象】
这一象在《易经》中对应的是观卦,它由上巽下坤组成,象征着大地上风起云涌,此时需细致观察并妥善应对,以免被局势所困。观卦中阴爻居下且多于阳爻,预示着阴气渐盛、阳气渐衰,万物运行步入艰难时期,阻碍重重。此卦象恰与“安史之乱”中唐玄宗西逃的历史事件相呼应。
“初六,童观,小人无咎,君子吝。”此言意指若如孩童般浅薄观察,对无知小民或许无害,但对肩负国家重任的君子而言,则难免留下遗憾。正如唐玄宗轻率任用胡人安禄山,未加深究,终致大祸。
“六二,窥观,利女贞。”此爻提醒,如同在门缝中窥视,对女性而言,保持贞洁与正道尤为重要。这也暗喻杨玉环在取悦玄宗的同时,应警觉外界变化,以免错失应对时机。
“六三,观我生,进退。”强调以高尚道德自省,审时度势,谨慎决定进退,方能不失原则。此时玄宗未能认清局势严峻,放纵安禄山,终致灾难降临。
“六四,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意指若能见证国家辉煌,便有机会成为君王之宾,辅佐朝政。封常清、高仙芝等忠臣,以及玄宗宠臣杨国忠,均曾受恩于玄宗,此爻亦含此意。
“九五,观我生,君子无咎。”告诫受君王宠信者应节制自我,行仁义之道,善待众人,以避祸患。然杨国忠未遵此道,终因骄横跋扈而遭诛杀。
“上九,观其生,君子无咎。”指君子应效仿贤明君主,坚守正道,方能免祸。此爻亦指玄宗退位后,唐肃宗即位,平息叛乱,并劝诫肃宗汲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综上所述,观卦通过六爻之变,不仅再现了“安史之乱”的历史脉络,更深刻揭示了事件背后的缘由与教训,教导后人应遵循仁义之道行事。
【本象正史对照】
唐玄宗初登大宝之时,展现出非凡的治国才能与决心。他励精图治,广开才路,相继启用姚崇、宋璟、张九龄等贤能之士为相,并对吏治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确保奖惩严明。
姚崇以其果敢决断著称,他向玄宗提出的十条治国方略,如避免穷兵黩武、广开言路、褒奖忠良、防范皇族与宦官干政等,深得玄宗赏识。在姚崇担任宰相期间,他身体力行,严格遵循这些原则。面对薛王李业之舅王仙童的为非作歹,姚崇毫不留情地奏请玄宗严惩。面对肆虐的蝗灾,他更是亲临一线,有效遏制了灾情蔓延。
随后,宋璟接棒为相,他秉持公正,执法如山,尤其在人才选拔上,坚持唯才是举,不徇私情。即便面对亲属的请托,他也严词拒绝,甚至加倍严惩。
而张九龄,这位来自岭南的才子,因才华出众被玄宗赏识,步入相位。他同样重视官员的品德与能力,反对任人唯亲,主张公正选拔,人尽其才。张九龄还勇于直言进谏,对玄宗的过失从不避讳。
唐玄宗在前期还推行了抑制佛教的政策,以集中资源强化军备,有效巩固了边防。这一系列举措促进了经济的繁荣、政治的清明,以及疆域的拓展,标志着“开元盛世”的辉煌篇章正式开启。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唐玄宗逐渐失去了初心,沉溺于享乐之中,改革精神与节俭之风荡然无存。他疏远了正直的宰相如张九龄,转而重用奸佞李林甫,导致朝政日非,政治生态急剧恶化。李林甫善于逢迎,擅长揣摩玄宗心思,以甜言蜜语掩盖其险恶用心。他不仅无视民生疾苦,还陷害忠良,使张九龄等人遭受贬谪。
更甚者,唐玄宗在痛失爱妃武惠妃后,竟不顾伦理纲常,将儿媳杨氏纳入后宫,册封为贵妃,即后来的杨玉环。这一系列变故,预示着唐朝正逐步走向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贵妃之位,本已紧邻皇后之下,而宫中无后之时,杨贵妃实则成为玄宗身边最为尊贵之人。唐代诗人杜牧笔下“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深刻描绘了玄宗对杨贵妃的极致宠爱。这份恩宠,让杨氏家族随之显赫,宫廷内外奢侈之风渐起,王公贵族竞相献宝,以求圣宠。
杨贵妃之兄杨国忠,借妹之势,竟至相位。然其治国无方,行事不慎,专横跋扈,导致朝政紊乱,社会动荡。同时,边疆将领为邀功,频繁请战,却因轻敌冒进,反增边患,百姓流离。
安禄山,一介胡人,因玄宗宠信,收为义子,宫中侍奉。久处之下,安禄山亦被杨贵妃之美貌吸引,心生邪念。杨国忠为保妹位,对安禄山多有戒备,并在玄宗前屡进谗言,欲逐之出宫。二人由此结怨,终成唐朝国难之引线。
遭贬范阳后,安禄山蓄谋报复,并觊觎帝位。其势力日盛,辖地扩至平卢、河东,掌控唐朝北疆大半。天宝十四年,安禄山趁唐内空虚,联合外族,起兵反唐,以“清君侧”之名,直指杨国忠。
玄宗闻讯震怒,急遣大军征讨。然唐军久疏战阵,士气低落,加之杨国忠用人不当,战事屡败。封常清、高仙芝虽建议固守潼关,却遭玄宗错杀,安禄山势力因此更盛,迅速攻占长安、洛阳。天宝十五年,安禄山于洛阳称帝,改元圣武,“安史之乱”达至巅峰。
玄宗再派哥舒翰守潼关,本可凭险据守,却因杨国忠急功冒进,迫使大军出战,终致大败。潼关失守,长安沦陷,玄宗仓皇逃至马嵬坡。面对将士愤慨,玄宗无奈赐死杨国忠及杨贵妃,以安军心。随后,玄宗失势,太子李亨于灵州登基为肃宗,玄宗被尊为太上皇。
肃宗继位后,叛军内部因权力斗争而分裂。安禄山被其子所杀,史思明继立为帝,却又遭其子弑主自立。叛军内部离心离德,斗志全无,终被唐军逐一击破。郭子仪等将领力挽狂澜,收复失地,唐朝虽度过危机,但国力已大不如前,步入衰败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