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威尼斯电影节的璀璨星光下,宁导带领着团队,如同一群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的探险者,穿梭于各个展映厅。他们的目光专注而热情,仿佛每一场电影都是一次心灵的触碰,每一个故事都是对电影艺术的深刻领悟。他们在这里不仅为了展示自己的作品,更为了在这座光影的圣殿中汲取灵感,学习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电影制作理念。
电影节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艺术的气息,每个展映厅都上演着不同的人生故事。宁导和李伯桦与团队成员一同沉浸在这些故事中,他们时而沉思,时而激动地交换意见,每一部电影都带给他们新的启发和思考。
在这里,电影节不仅是展示作品的舞台,更是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学习和交流的圣地,让他们得以与世界各地的电影人分享经验,拓宽视野。
除了宁导带着团队观影以外,周洁仑和黄水勃作为《以父之名》的核心团队成员,他们拉着李伯桦做翻译,在电影节的间隙联系了索非亚。商讨着《以父之名》的制作细节。
觥筹交错自然不必说,李伯桦也被要求与宁导一起出席,不过更多的时候李伯桦只是为了去询价——《调音师》在电影节上进行了展映,吸引了众多业内人士的目光。
不少买家对它的发行权和改编权表现出浓厚兴趣,李伯桦在与他们的交流中,既要展现出作品的价值,也要审慎评估各种合作的可能性。
期间,宁导也举行了三场宴会,即便没有索非亚的宣传,三场宴会也都是高朋满座,除了国内参展团队以外,也有很多宁导和李伯桦不认识的人出现。
国内参展团队还好说,虽然不一定入围,但是电影节本身就是交易市场,有很多人来很正常,而且宁导也挨个儿邀请了。但是这些素未谋面的人出现在宴会上,而且对他笑脸相迎,让宁导以为是索非亚的功劳。
李伯桦告诉宁导,咱们毕竟也是嘎纳短篇金狮奖团队,也是有名号的,没必要妄自菲薄。说不定都是慕名而来的呢。
其实,自宁导的《调音师》入围威尼斯,远在欧洲的让先生就已经积极活动起来了。
此次的行程,除了机票以外,都是让先生和他的团队安排的——包括车辆、服装以及宴会,都是让先生找人“赞助”的。甚至出席宴会的人,也是他们帮忙邀请的。
对于这些,李伯桦只是淡淡地表示,《调音师》的剧本改编权不容讨论,其他好说。至少等获奖以后再说。
大家都挺高兴,只有杨小米闷闷不乐。
......
在威尼斯电影节的一个傍晚,宁导带着团队成员沿着蜿蜒的运河边散步,杨小米和李伯桦落在队伍后面。阳光透过古老的建筑洒在他们身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杨小米踢着小石子,似乎有些漫不经心地开口:“李伯桦,你觉得一部电影最重要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