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3年春,温润的春风如少女纤柔的素手抚过大地,鄱阳湖大小洲滩在这温柔的抚摸中自沉睡中苏醒,春雨绵绵,绿草如茵,湖水也愈发通透,水草相间,满眼皆是青翠。
春天的风虽柔和一些,但也还带着稍许冬日的冷冽,赵佶依然裹着厚厚的棉衣,发髻微乱,胡须因为长期疏于打理变得长而蓬松。曾经用心保养的白嫩细润的皮肤,在阳光和冬风的洗礼下变得粗粝而黝黑。这是他最后一次站在鄱阳湖边,用心记住它的每一处细节,每一条涟漪,每一颗新草。他的脑海中逐渐展开一副恢宏的山水画卷。
庐山脚下三间草庐,隐于山石奇树之后,庐前绿草茵茵,各色山花点缀其中,似宝石缀于绿毯,华美又不奢侈,淡雅又不俗套。临山的草棚中拴着几匹枣红宝马,正一边悠闲的甩动着马尾一边慢吞吞磨嚼着草料。两个仆从默默的做着手里的活计,不敢交谈和制造噪音,生怕打扰了主家的创作。头发花白的老朴很熟练的晾晒着刚浆洗干净的衣物,精壮的年轻仆人正专注清理着手里的食材,准备着稍后的晚餐。
这一个多月来,主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不再像之前那样越是刮风下雨越往山上爬,越是白雪皑皑越往外面跑。只有常伴左右的小书童出来涮涮笔,磨磨颜料,端进去要用的饭菜和生活用品。大家都知道这是主家将众多手稿整合入画作的关键时刻了。
赵佶如走火入魔般不眠不休,不思饮食,地上散落着借鉴誊画完的部分手稿,白色的厚袍子上一团团、一簇簇的青绿之色和晕染的墨色,松松垮垮裹着日渐瘦削的身体。他须发蓬乱,两眼布满血丝,身体疲劳已至极限,只有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支撑着他。那就是他喷薄欲出的艺术灵感。他对这片千里江山的热爱和眷恋。
他在这幅绢轴上忘乎所以地用心表达着胸腔中的恢宏千里江山和细腻的生活之美。
这幅绢轴长达11.9米,以一幅完整的绢幅表现千里江山壮阔之景,山峰层峦叠嶂,奔腾起伏,江水烟波浩渺,平远无尽。山水间有屋舍村落、桥梁渡口、寺观塔刹、楼阁亭榭等,并描绘有众多人物活动,有行旅、幽居、捕鱼、观瀑、游玩等。他继承和发展了唐代青绿山水画的技法,用笔精细,注重在青、绿颜色中寻求变化,古意与创造兼备,实景与想象并融,成就了一副美到窒息又感动至深的传世之作,可谓青绿山水的最高水准了。
凌晨天色微明,冷冽的山风吹的茅舍吱呀作响,忽明忽暗的烛火透过纸糊的窗纸,在初春的庐山下显得孤独又温暖。赵佶疲劳的仰躺在冰冷的地面,憔悴又心满意足,不一会儿就鼾声均匀。小童招呼年轻仆人将沉沉睡去的赵佶抬上木床,盖好锦被。那副璀璨夺目的作品安静的躺在画案上,在跃动的烛光下熠熠生辉。
同年四月,赵佶休养数日后以王希孟身份带着《千里江山图》和仆从悄悄回了东京皇宫,梁师成负责接待,徽宗召见“王希孟”,“王希孟”献上《千里江山图》,二人共同欣赏探讨至深夜。
赵佶吃着曾经吃腻了的御膳,也并未觉得多么美味,反而山野的野味和鄱阳湖的渔获更加的鲜美诱人。他抚摸着曾经用过的每一件奢华之物,他收藏的文玩字画,他曾视若珍宝的每一件小玩意儿,甚至他曾经喜爱的美人们,在这一刻突然都失去了吸引力。拥有过也就那么回事,体验过就好。他开始觉得他不属于这里,他天生就该做一名纯粹的艺术家,沉浸在自己所热爱的艺术领域,活在自己创造的艺术世界里。
吃饱喝足,又沐浴更衣,两人相对而坐,四目相对,似陌生又似知己,徽宗想问他这半年吃了多少苦?怎么这么瘦这么黑了?嘴巴张了张又咽了回去,他憔悴的样子已经告诉他了。赵佶似读懂他的心思,只是温暖一笑,走过来抚着他的肩膀道:“最累的不是我,是你,江山和骂名也很难扛起来。”
徽宗眼里有隐隐的泪光:“我们不能改变任何注定的东西,这片江山注定会被金人所占,你我的命运也将各有结果,希孟一世都会感激恩师的知遇之恩,无论你做何选择,希孟都将肝脑涂地。”说完重重地跪在赵佶面前,眼泪从眼眶里奔涌而出。赵佶伸手将徽宗扶起道:“既然是命运的安排,那就遵从就好,你喜欢做徽宗还是喜欢做希孟呢?虽然你我相见恨晚,但也是我有意为之,总不能强迫你去扛下所有,哎!”赵佶一声叹息,满脸自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