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七0后,在学龄儿童的时候,1970年出生的和1979年出生的人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他们都有放肆快乐的童年,做过相同的事,玩过相同的游戏。直到上小学一年级开始,不管你承认不承认,七0后群体就在教育的每一次改革中无形地被分化为意识形态和人生观有较大不同的两个群体,并且,这种不同在以后表现得愈发明显。
一个群体是1970至1975年出生的,统称前七0。他们对传统的东西,如文化的继承,要远远好于76年后的人,他们是統招統分的得益者,成人后的他们在全面建设的大潮里成为无畏的勇者,有众多的人在开拓中成为经济建设中坚力量,但是,他们对后辈人喜欢的东西接纳性是不高的,固执、冥顽是他们的标签,他们不愿意、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常常一条道走到黑。
另一个群体则是1976至1979年出生的,也叫做后七0。而这群后七0他们对新生事物的具有更开放的态度,但是他们必须在每一次转轨转型中激烈挣扎,成年后的他们往往没有精力也没有时间去顾及父母家人,冷漠并不是他们的本性,只是路越走越寂寞的时候,他们对每个决定学会了权衡,因此,他们的性格变得更多样化,更容易偏激,很多时候不顾代价不计后果。后七0愿意改变的态度,决定了他们的外表和其他特性的辨识度是最低的,你甚至不能把他们同八0和九0后区分开来。这样的同年代里有两种较大分化的群体,也是其他年代生人所不具有的独特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分化到了后来速度加快了。
1985年左右,国家经济有了较快增长。一些老旧连排瓦房墙面上,被画上一个个硕大的带圈“拆”字,没人能告诉你,这片废墟上会重建什么,那个红岁月过后,刚起步建设的年代里,不可能有参照的模板,仿佛以前年代的规则和习惯,到了这个年代里,完全不适用了。也有一些备拆的地方,可能上头还存在着争议和顾虑,我们家旁边就是一幢弯角三层大楼是战争年代遗留的产物,斑驳苔痕的墙壁有不少枪弹坑,大楼占地约两亩,是当时八所镇最大的建筑,里面有百来户人家,每户人家人口较多,而且这幢楼后面的十余亩空地上,还有这些住户一大片临时搭建的木板房和铁皮房,临时开垦的菜园子,杂乱无章,非常的不规整,处置起来相当不容易。原来这个时代居然有着和我们同样挣扎的地方,这幢大楼虽然早早打上了“拆”字,却顽强地坚持着,八十年代里前进和矛盾无处不在。
三年前,我家第一次搬家,从新华书店小街搬到这里以来,这里就顺理成章成为我们的童年捉迷藏的地方,成为我们追逐打闹之所,成为我们遮风挡雨的港湾。对于这所旧大楼,融入的不只是感情,我觉得我愿意接受频繁的搬家,也不愿意失去我们玩乐之地。我们的技能是在懵懂中自我摸索的,父母停不下来的脚步就和当时那个时代一样匆忙,也许希望改变的是父辈们而非我们。
七0后的记忆里,整家搬迁是家常便饭,犹如“狡兔三窟”。由于,各个家庭都没有太多的大件什物,搬迁其实也没有那么困难,一辆人力三轮车或一手推板车,来回几趟就能清空所有物件。每一次民众的大规模搬迁,可以从侧面窥见经济增长带来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