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写的《说难》一书,果然难以言尽我的困境;《孤愤》之情,又怎能轻易平息?《五蠹》中所指出的社会弊端尚未根除,《说林》中的智慧又有何用处!就如同珍贵的香料因香气而消耗殆尽,麝香也因脐下的香气而遭遇杀身之祸。我韩非的一生,竟也落得如此下场!”
那个夜晚,韩非子绝望至极,他用自己的冠缨紧紧缠绕在喉咙上,用力勒紧,最终结束了自己的生命。韩王在得知韩非子自杀的消息后,心中更加恐惧不安,他深知韩国的实力远远不如秦国,为了国家的存续,韩王决定向秦国低头,请求将整个韩国作为秦国的附属国,并愿意自称臣子,以此来换取秦国的庇护。秦王在得知韩王的请求后,认为已经达到了自己的战略目的,便下了一道诏令给内史腾,命令他停止对韩国的军事行动,并接受韩国的投降。这样一来,韩国便正式成为了秦国的附庸国,而韩非子的牺牲则成为了这场政治斗争中的悲剧性结局。
有一天,秦王在与李斯商议国事时,对韩非子的才华赞不绝口,但同时又惋惜他已经离世。李斯见状,便趁机向秦王推荐说:
“臣下要向大王举荐一位人才,他姓尉名缭,来自大梁,对兵法有着极深的造诣,其才能远在韩非子之上,可以说是韩非子的十倍。”
秦王听后,立刻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问尉缭现在在哪里。李斯回答道:
“尉缭先生目前正在咸阳。不过,他性格高傲,自尊心很强,不是轻易能以臣子的礼节来屈服的。”
秦王听后,非但没有生气,反而更加欣赏尉缭的才情与个性,于是决定以宾客之礼来召见他。尉缭被召见后,见到秦王只是长长地作了个揖,并没有按照常规行跪拜之礼。秦王非但没有责怪他,反而也回以相应的礼节,并将他请到了上座,尊称为“先生”。尉缭见秦王如此礼遇自己,心中也颇为感动,于是趁机向秦王进言说:
“如今各诸侯国与强大的秦国相比,就如同郡县与朝廷的关系。如果它们各自为政,分散力量,那么秦国就可以轻易地逐一消灭它们;但如果它们联合起来,形成合力,那么秦国想要攻打它们就会变得非常困难。历史上,三晋联合就导致了智伯的灭亡,五国合纵也让齐湣王落荒而逃。这些教训,大王您不得不深思啊。”
秦王听后,很是赞同,便问尉缭:
“那么,先生认为应该如何做,才能让诸侯国无法联合起来,保持分散的状态呢?”
尉缭沉思片刻后回答说:
“现在各国的决策,大多掌握在权贵之臣的手中。而这些权贵之臣,未必都忠心为国、智勇双全,他们中的很多人只是贪图钱财享乐而已。因此,大王您不必吝惜府库中的财物,可以重金贿赂这些权贵之臣,以扰乱他们的决策和联盟。虽然这样做会花费一些钱财,但相比起能够瓦解诸侯国的联合,让秦国得以安枕无忧来说,这三十万金的投入还是值得的。”
秦王对尉缭的表现非常满意,他将尉缭视为尊贵的上宾,给予他与自己相等的礼遇。在衣食住行上,秦王都尽量与尉缭保持一致,以显示对他的重视和尊重。秦王还时常亲自前往尉缭的住处,以长跪之礼向他请教各种问题,表现出对尉缭的极大信任和依赖。然而,尉缭却对秦王的性格有着深刻的洞察。他私下对人说:
“我仔细观察了秦王这个人,他的鼻梁高挺,眼睛狭长,胸脯突出像鹰隼,声音低沉而凶狠,仿佛内心藏着虎狼之心。他为人残忍刻薄,缺乏恩义,用人时虽然会暂时屈尊以求,但一旦不再需要,就会轻易地抛弃。现在天下还未统一,所以他才不惜降低身份,与我们这些平民百姓交往。但一旦他得志,掌握了天下大权,那么天下人都会成为他任意摆布的鱼肉。”
有一天晚上,尉缭没有向秦王告别就突然离开了秦国。馆吏发现后,急忙向秦王报告。秦王得知尉缭不辞而别,感到非常震惊和惋惜,他意识到自己失去了一位重要的智囊和助手。为了追回尉缭,秦王立刻派遣使者乘坐轻便马车四处寻找,并最终成功地将尉缭带回了秦国。为了表示对尉缭的歉意和诚意,秦王与尉缭立下誓言,并正式任命他为太尉,掌管全国的军事大权。同时,尉缭的弟子们也都被授予了大夫的职位,以示嘉奖。此后,秦王采纳了尉缭的建议,开始大量动用国库中的金钱,派遣宾客和使者前往各国活动。他们密切关注各国宠臣和掌权者的动向,一旦发现有机会,就立即进行厚赂,以探取各国的情报和机密。通过这些手段,秦国逐渐掌握了各国的虚实和动态,为后续的统一天下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秦王再次向尉缭询问兼并六国的顺序和策略。尉缭深思熟虑后回答道:
“韩国势力较弱,易于攻打,应当作为首要目标。其次,赵国和魏国也是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一旦我们成功吞并了韩、赵、魏这三国,也就是历史上所说的三晋之地,那么接下来就可以举兵攻打楚国。楚国一旦被消灭,剩下的燕国和齐国又能逃到哪里去呢?”
秦王听后,点了点头,但随即又皱起了眉头,他担心地说:
“可是韩国已经向我们称臣,而赵国国君还曾在咸阳宫设宴款待我,我们并没有直接攻打赵国的正当理由,这该如何是好呢?”
尉缭微微一笑,解释道:
“大王所言极是,赵国地域辽阔,兵力强大,而且还有韩国和魏国的支持,确实不能轻易一举将其消灭。但是,既然韩国已经向我们称臣,那么赵国就失去了一半的援助。大王如果担心攻打赵国没有合适的借口,那么我们可以先从魏国下手。我听说赵王有一个宠臣名叫郭开,此人极其贪婪,对金钱和利益有着无尽的渴望。我可以派遣我的弟子王敖前往魏国,让他携带重金去贿赂郭开,并让他向赵王请求救援。赵王一旦出兵援助魏国,我们就可以以此为借口,将矛头转向赵国,发兵攻打他们。”
秦王听后,觉得尉缭的计策非常妙,连声称赞道:
“好!就按照你的计划行事。”
于是,他立刻下令任命大将桓齮为统帅,率领十万大军出函谷关,声称要攻打魏国。同时,秦王又派遣尉缭的弟子王敖前往魏国,交给他五万斤黄金作为活动经费,让他自由支配,以完成贿赂郭开和挑起赵国内部矛盾的任务。王敖到达魏国后,面见魏王,说道:
“三晋(韩、赵、魏三国)之所以能够共同抵御强大的秦国,是因为它们之间相互依存,就像嘴唇和牙齿一样,互为屏障。但现在,韩国已经割让土地向秦国称臣,而赵国的国君也亲自前往咸阳与秦王交好,设宴共饮。这样一来,韩、赵两国实际上已经联手侍奉秦国了。如果秦国的军队攻打魏国,那么魏国就岌岌可危了。大王为何不考虑割让邺城给赵国,以此作为条件向赵国请求救援呢?如果赵国同意出兵守卫邺城,那就相当于赵国在代替魏国守卫领土,对魏国来说是非常有利的。”
魏王听后,有些犹豫,他问道:
“先生,您确定能够从赵王那里得到这样的承诺吗?”
王敖故意做出胸有成竹的样子,回答道:
“大王放心,赵国现在掌权的是郭开,我与他素来交好,关系非常密切,此事我一定能够办成。”
为了打消魏王的顾虑,王敖进一步表示自己会全力以赴去游说赵国。于是,魏王听从了王敖的建议,将邺郡的三座城池作为礼物,并附上国书,一同交给了王敖,让他带着这些信物前往赵国请求救援。王敖在前往赵国的途中,首先用三千斤黄金去贿赂赵国的宠臣郭开,通过金钱交易与他建立了联系。在与郭开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后,王敖才向他提及了魏国割让三城、请求赵国出兵救援的事情。郭开收下了魏国的贿赂黄金后,向赵国的悼襄王进言:
“秦国攻打魏国,其真实目的是想要吞并魏国。如果魏国被灭,那么下一个就轮到我们赵国了。现在魏国愿意割让邺郡的三座城池来向我们求救,大王您应该答应他们,以显示我们赵国的援手之力。”
悼襄王听从了郭开的建议,派遣大将扈辄率领五万大军前往魏国接收那三座城池。然而,秦国的秦王并不打算让赵国轻易得逞,他命令大将桓齮率领秦军进攻邺城。扈辄得知消息后,立即率领赵军出城迎战,双方在东崓山展开了激战。但遗憾的是,扈辄的军队未能抵挡住秦军的攻势,最终战败。桓齮乘胜追击,不仅攻下了邺城,还势如破竹地连续攻破了其他九座城池。扈辄率领残军败将退守到宜安城,并紧急派人向赵王求援。赵王得知前线战败的消息后,深感忧虑,他立即召集群臣商议对策。在朝堂上,群臣纷纷发表意见。大家一致认为,过去只有廉颇将军能够抵御秦军的进攻,而庞氏和乐氏家族也曾经出过不少良将。但现在庞煖将军已经去世,乐氏家族也后继无人。唯一还在世的廉颇将军此时却身在魏国。于是,群臣纷纷建议赵王召回廉颇,让他来指挥赵军抵御秦军的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