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大牙看看手腕上的精工表,离天黑还有四个小时,他不知道能不能守到那个时间,本以为老蒋会珍惜自己的中央军,混到这里也许活路多一天,可没想到,这中央军也不要了,硬是舍出了老本在这里硬抗。
鬼子的炮火停了,不一会,阵地前沿出现了一大批鬼子,他们正趴在地上慢慢的向阵地前200米的冲锋阵地移动,鬼子不傻,不会从远处发起冲锋。
李久提着一挺刚刚拼凑起来的捷克轻机枪,猫腰进入了阵地,发出了准备的信号。就在鬼子进入到了冲锋发起地,那指挥官扬起指挥刀喊出“杀给给”的时候,按照李久的部署,一些掩护的轻机枪发出了火舌,对着那些站起身准备冲锋的鬼子就是道火舌,全部打的是长点射,机枪声像是交响乐团里的铜管组,在指挥棒的指挥下猛然停止了射击,跟着就听李久一声大喊,“冲啊!”他第一个跳出了战壕,用枪带挂在脖子上的机枪开始有节奏的点名,边跑边打,跟在他身后的是九班,赵豁子手上也有一挺机枪,另一边的曲麻子在打了第一梭子后换好弹匣也跟着跃出了战壕,九班就像是六连的尖刀,三挺机枪交叉着开路,步枪手抽冷子边跑边开枪,尤其是王小、张家兄弟的那种把步枪放在腰上边冲边开枪的战法,让其他的老兵大开眼界。
反突击,不在于打的多准,在于火力强大,在于冲击的气势。有了九班带头,剩下的那些老兵们也有样学样,突如其来的连级规模的反突击在这个阵地上是第一次,鬼子没见过,也没打过这样的仗,防守也冲锋?鬼子有点懵。更重要的是,一开始的射击,打掉了鬼子一半的指挥官,没有指挥的军队战斗力就打了折扣,看着近20挺机枪的火力,鬼子扛不住了,有一个趴下就会带动大家都趴下,有一个往回跑就会带动大家都往回跑,李久冲出一百米就站住了,因为鬼子撤了,他一挥手,九班的士兵马上就回头了,他们不是直线的跑,而是在阵地前绕着弯跑出了线
这次出击,新六连损失了13个人,等于少了一个半班,可是却把阵地守得牢牢的,那些老兵对李久服气了,如果不是这样打,损失的人可能还要多。
阵地上突出出现的强大火力让鬼子有些投鼠忌器了。鬼子也是人,他们的人力资源可是无法与中国比的,一场淞沪会战就让鬼子损失了五万余人,等于是二个师团没了,而当时日本一共才有17个常备师团。像淞沪会战那样的消耗战,日本是打不起的。
淞沪会战之后,日本军部也在总结,他们没有想到武器落后,训练地下的中队能够有这么顽强的战斗意志,没有想到一个淞沪会战硬是打了三个多月。他们也进行了总结,也改变了战术。
日本是个资源缺乏的国家,在进行战争的时候,几乎是算计到了一张纸一颗子弹,三八式为什么选择65毫米的口径?就是因为他们通过计算认为在杀伤动能上与792毫米的毛瑟弹相差不多,可是却能节约相当数量的贵金属和,也正是这种设计指导思想影响到后世的步革,流行起小口径步枪。当然,后世设计小口径突击步枪的主要目的并不完全是为了节省,而是有诸多原因。其中最主要的是便于携带和轻量化,同等体积和重量可以携带更多的弹药等等。
李久指挥的新六连打了当面鬼子一个下马威,鬼子足足等了一个多小时才再次发起了进攻,而这次,鬼子动用了坦克
524团有个机炮连,配备2门82炮击炮,可是在淞沪的时候就打没了,现在,就是团部也调不来炮兵,没有炮,如何对付鬼子这乌龟壳?
“让各班机枪负责打坦克后面的步兵,只要拦住后面的步兵,坦克上来了也没有用!”李久下达命令,“所有机枪打完一梭子就要换地方,鬼子坦克上的火炮可不是吃素的。”
下达了一系列命令之后,李久拿起一个包跃出了工事,周大牙在后面一把没拉住,看着李久连续几个翻滚就消失在战场上了。
周大牙似乎明白了李久的用意,玩命的指挥其他班的机枪手拦截坦克后面的鬼子步兵,他想的很简单,至少不能让那些鬼子步兵伤到李久。
李久是讲武堂毕业的,他很清楚,任何射击武器,最难打的就是运动目标,无论是步枪还是机枪。在当时的海战中,要想击沉一艘军舰,至少要发射上千发炮弹,说完全是靠蒙也不过分。鬼子的步兵枪法准,可是打移动目标也困难,至于坦克上的机枪,那更是没谱了,那枪是装备用于突破封锁线形成火力网的,不是用来打移动目标的。
李久的想法很简单,他要用炸毁冲在最前面的那辆坦克,他并不着急接近对方的坦克,那辆冒进的坦克距离自己阵地越近越好。
嚣张狂妄的日本坦克加大油门向阵地冲来,在距离六连阵地还有20多米的地方被李久从侧面把挂了上去,塞在履带裙板的下面,随着一声爆炸,那辆坦克停在了距离六连战壕不到五米的地方,履带哗啦啦的散落在地上。
失去动力的坦克也就成了死老虎,李久拉开坦克上面的盖子,把驳壳枪伸进去一通乱射,驾驶舱里鬼子也被里面的跳弹给打的揭开上方的盖子往外跑,可是围上来的六连士兵哪里会放过他?
鬼子的坦克做的非常炮塔还没有太和殿门口的大缸粗,李久那一通射击,根本不用瞄准,光是跳弹也能让鬼子的炮长和装填手完蛋,干掉了里面的鬼子,李久跳进了炮塔,快速的把炮塔调转了180,装弹,瞄准,“通”!对着后面的日本坦克就开了火距离太近,没可能打不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