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母子乘坐着村里的车子,带了小半车采买来的物资,回到了村里。付给车夫大哥20个钱,车夫乐的合不拢嘴。
不消过夜,全村都会知道张家这是发了财了。但是张家到底靠什么发财,村里人并不知道,看到张家母子带了两个包袱去了集市,回来的时候就带了这么多东西,虽然不知道这些东西里还有不少铜钱,但是就看这些大包小裹,就知道这赶集的收获不小。
回到家里,张诚和母亲把铜钱放到一个陶罐里,罐口堆了草灰,盖上一个盖子,然后挖坑埋到厨房角落里。
这里就是张家秘密的小金库。装草灰的目的是防潮。当然如果这个世界上有油纸,可以做更好的密封。陶罐里如果放一些石灰进去,防潮的效果也会更好。不过眼下条件简陋,也就只能盖一个盖子,用草灰来简单防潮。反正这些钱也要经常拿出来花掉,倒也不用那么复杂。
张诚急急忙忙到谷仓去制作自己的测量装置。
用铜线在谷仓的房梁上缠绕成一个吊挂装置,把几股蚕丝拧成更粗一点的丝线,穿过这个吊环。用在集市上向木匠定制的木尺比量了丝线的长度。在最下端挂上铜权和铃铛。这就是一个单摆装置。
原理很简单,用单摆记录一昼夜的摆动次数,每一次就是一个平均的单摆周期。这个方式可以在这个时代相对精确的计算时间。单摆周期公式包含三个参数,就是时间、摆长和重力加速度。当然里面还有一个常数就是π。
L(摆线长度)=g(重力加速度常数)T(时间)2/4π(圆周率长度)2
确定其中两个参数就可以推出第三个参数,这一次张诚要通过测量时间的方法,和取已知的大略重力加速度的方式,来推算摆长,有了摆长的具体长度,就可以确定一米的标准。
有了米,我就能有升、有克……
这个世界就标准化了。
之所以要用一昼夜来完成这次测量,因为在这个时代,张诚手里也没有靠谱的计时器,只能通过日晷来记录一整天的长度。张诚在正对着谷仓门口的院中,立起了一根木杆,又在单摆的下方设立两个标记点,单摆的角度是5度以内,振幅在10以内,就可以保证均衡的摆动周期,只要确保这个摆持续运行,记录下一个昼夜内,摆动次数,就可以得到一个比较准确的摆动周期。
当然,在现有条件下,所有测量都是粗糙的。比如一昼夜的记录,只能使用日晷。也只能使用正午日影作为记录点。日晷计时是不准确的。一昼夜24小时,从天文意义上说也是不准确的。另一方面,本地的重力加速度并没有经过测量,所以只能套用一下g=9.81的常数来凑合一下。
但是这种粗糙的方法,可以得到的长度数据还是相当准确的,误差可以到千分之一以下。甚至不是这个世界的测量工具能体现出来的。
这样就够了。
能得到一个精确度达到千分之一的测量工具,接下来张诚还能据此制作出一个计量精度达到秒级的钟摆,空间和时间都可以测量,这个世界就不再有秘密了。
在庭院里用重锤和立柱设置了一个简单的日晷。用了三天的时间,找到了正午的日影线,在日影线上又放置了两个标记柱,这样当正午时刻到的时候,日影刚好遮盖柱两个标记柱。这就有了这次测量的原点。
记住这一天吧,这天是秦王政廿四年戊寅年十月五日。时间和长度被精确测量的第一天。
计划了所有工作,准备了干粮和水,甚至准备了便桶,张诚和母亲交代了接下来自己两天要在谷仓里做一点东西,要母亲在这两天内不能打扰自己,而且绝对不要碰触庭院中的那个日晷装置,就打开谷仓的门,坐在那个摆锤装置后面,等待正午的来临。
手边几块木板,一束炭条,就是记录用的工具。
日影落在了标记的位置,张诚放开已经拉起的摆锤,这个摆开始摆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