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一早,朱厚照便收到了两份奏本,一个杨廷和请辞加官疏,一个是户部尚书秦金的奏本。
对于杨廷和的奏本,朱厚照的态度很明确,不准。
而对于秦金的奏本,朱厚照仔细看了后,心中稍微有些盘算便道:“传秦金和梁材进宫来。”
如今传召官员的事,除非是皇帝特意安排,一般由侍卫进行通知,不再由内官进行通知。这种微妙的差别很快引起朝堂的关注。
但是也只是关注一下而已。
秦金和梁材共同进到了暖阁里后,见皇帝身穿大红金织龙纹贴里,端坐在御榻,便赶忙行礼问安。
朱厚照笑道:“昨日的本子我见着了,今日叫你们进宫来,就是想听听你们的意见。梁卿,你先说说。”
梁材便躬身道:“启奏陛下,先时,陛下圣躬不豫,诏荣王处理庶政,逢江南等处报灾,户部曾奉旨会议赈济事宜,请发太仓银十万两,内阁批驳了回去,说夏言清了盐课,里当从中划拨银两,户部言,银两都归一部分划了内帑,一部分运输大同、宣府、辽东之郤永处,陕西、宁夏、甘肃之杨一清、谷大用处,以及了却山东因颜神镇一事,并无余银,内阁仍是不准,故而臣请示秦尚书议定此本。”
朱厚照点点头道:“这事儿我是知道的,荣王与我说过。如今我见了本子,你们户部说将漕运的改兑米折合银两,直隶、江南五十万石,江北各府及湖广、江西、山东、浙江、河南共四十万石,共九十万石,每石连同运输损耗征收银子七钱,用以储备月粮折银发放。各巡抚、巡按能否通融分派?”
原来江南及山东、河南运往北京各仓的漕米,分为两种,一种是运往京仓的正兑米,一种是运贮通州的叫做改兑米。奏本里说到的将漕粮折银,就是将漕米折合成银两的行为。目前政府采取的是兑运七钱、改兑六钱之例进行折银。
而且漕折不是现在才有的,这个制度是英宗皇帝于正统时确定下来的。
同时漕折分为永折和例折,这次因为赈灾就是例折,说白了就是赋役货币化的一种表现,原先奏本有关漕运的,朱厚照都是摸索着批改的,这次碰到了如此大规模的赈灾漕折,还是第一次。
遇到特别重大灾伤年份,漕折采取的是按每石五钱基准进行折银。这与朱厚照通过上次户部发放京营粮米的事发现一个关键信息,即京师漕粮折银发放的月粮折价,为每石五钱,是对应上的,本来朝廷有制度,除非有其它税粮补足漕粮原额,否则不管在任何情况下,漕粮折价决不能低于京师漕粮折银发放的月粮折价,这是为了保证不亏损漕粮原额。
但是这次漕折却定到7钱。九十万石的粮折银就是六十三两的白银,京中漕米折银为一石五钱,九十万石就是四十五两,朝廷竟然还会通过这次赈灾赚十八万两。
所以朱厚照明着是在问巡抚、巡按可以完成任务吗?实际上问的是,巡抚和巡按会按照朝廷的意思去完成吗?
梁材道:“回禀陛下,漕折之制是朝廷的定制,以往皆有惯例,应该无碍。”
朱厚照一愣,接着又问秦金:“果真吗?”
秦金道:“改漕折银两,本专备给军,无令它用,然地方有灾、修河等都会挪作他用,故而请定七钱,五钱完纳,两钱算在地方上。”
朱厚照闻言点点头,这才合理嘛。可是这还算赈灾吗?
算,因为如果漕粮按照原本征收的份额一粮不少的送到京里,那么地方的粮食就不够了,势必造成当地米价飞涨,另外朝廷为了不吃亏,在原本征收一石的粮食上额外让老百姓把路上的损耗也加上。所以这种行为算是赈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