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宗周想想说道:“玉芝拿来纸笔,我给凤儿写封休书,凤儿以后就是自由之身了。”沈玉芝拿过纸笔,沈宗周提笔想想后写道:“妾田氏,因夫已老,无需服侍。其夫沈宗周,请愿立此休书,任其改婚,永无争执。恐后无凭,自愿立此文约为照。立约人:沈宗周、田金凤。”沈宗周给田姨娘念了一遍休书,田姨娘噙着眼泪点点头。沈宗周说道:“咱们按个指印吧,以后凤儿就不是我的姨娘了。”沈玉芝找不到按指印的印泥,她拿过自己的胭脂来,沈宗周叹息几声,说道:“凤儿早些出去也好,不然岁数也不小了,再过几年就徐娘半老了。”他在拇指上涂了一些胭脂,在自己的名字上按上手印。田姨娘也按上了手印。田姨娘说道:“妾身多有失德,老爷担待则个。”沈宗周说道:“老夫少妻,本就不成体统。眼下又多一个蓝姑。”田姨娘饮泣说道:“老爷多保重。”她说着跪下去给沈宗周磕头,沈宗周扶起来,对沈玉芝几人说道:“凤儿刚过门那会,也是这样,给我献茶后跪拜。玉芝都在身边的,那会的事大概也还记得。”沈玉芝笑道:“可不是,姨娘没见过西洋玻璃,说我们这样的大户人家真稀奇,窗子都不用纸糊的。”沈宗周感慨一番,大家送沈宗周到湖边,沈宗周走了。沈玉芝几人回去后到田姨娘和杜婵住的屋里。大家帮田姨娘打点行李。
沈玉芝怕田姨娘回去后吃穿用度上吃紧,尽捡那些贵重的衣服装进箱子里。金银钗饰也尽量的将贵重的大件物事装进去。田姨娘把一些衣服留下来,几件给了黄氏,余下的送给丫鬟们。田姨娘从褥子底下取出一套黄色缎子长袍,给沈玉芝说道:“大姑娘,这个是我给老爷缝制的衣服,我不好给老爷的,你转交给老爷,让老爷保重身体。”田姨娘说着又哭起来。小玉几人安慰了一回,沈玉芝应着收下衣物。衣物钗饰的装了三大箱,小玉笑道:“衣服用不着这么多,这些钗饰的箱子也太重,咱们少拿一些。以后姨娘要用了再派人拿过去。小玉是要把这些东西留在这里,以后田姨娘一生下孩子就回来之意。沈玉芝才要给小玉说田姨娘过去那边以后没有产业,怕用度吃紧。田姨娘却明白小玉的意思,她哭着点头说道:“这些衣物都是以前跟着老爷见客或过节时穿的,眼下去乡下也穿不着,先放在玉芝这里吧。”田姨娘只带了一箱子衣服,沈玉芝和小玉又将一些贵重钗饰取出来。傅山和杜鹏飞抬着箱子,小玉忙过去抱了顾辛夷,大家来到湖边,乘船往苏州而去。
田家镇在苏州往南的一处叫吴江的地方,顾允文几人骑马,小玉自己乘着马车,往吴江而去。
午后快傍晚时分,到了吴江。吴江小小一座城镇,粉墙青瓦,柳枝婀娜,宛如图画。几人在吴江投宿住了一夜,田姨娘的娘家故家在吴江城外,眼下亲人物故。第二天田姨娘带着大家来到故家的大院子里,院中却早已经住了别户人家。小玉和沈玉芝几人有些不太理解田姨娘为何非要离开三山岛。小玉笑道:“姨娘无家可归了,我说还是去三山岛上住吧。住在这里,我们在那边日夜悬心,不是姨娘来看我们,就是我们三天两头往这边跑。”田姨娘摇头说道:“你们来这里玩是可以的,我可不能再回去。”傅山说道:“不知这里有没有空屋子可以租赁,先租到一座空院子落脚,余下的咱们在慢慢置办。”
田姨娘故里重游,感慨万千。她给小玉几人说着那座院子是新盖起来的,自己离开的时候还没有。那座院子里的一个老婆子,她小时候常常去那里,哄得老婆子高兴了,摘老婆子院中的梅子吃。傅山和杜鹏飞去到处找空院子,顾允文在村落的四处走着,去摘树上的桑葚品尝。
小玉和田姨娘几人等着傅山和杜鹏飞,很久都不见回来。小玉说道:“姨娘你住在城里多好,买个什么东西,出门就能买到了。”田姨娘说道:“城里太喧闹,这边清净一些。”才说着,两个妇人提着箩筐过来了。两人看小玉几人打扮的花枝招展的,不住的拿眼睛看小玉。过一会一个妇人说道:“那是田二伯家的姑娘,嫁了什么老爷去当二房太太,眼下又回来了。”其中一个问道:“女儿都这么大了吗?”田姨娘看那两个妇人年岁已经不轻了,嘴皮子动动的要和自己搭讪的样子。其中一个妇人笑着说道:“这不是田家二姐儿吗?女儿都这样大了。”田姨娘看了那妇人一会,也认出来了,忙笑道:“是郭家婶子,这个是我家大姑娘,不是我亲生的。这是小玉。”那妇人看田姨娘带着箱子行李,问道:“二姐儿这不是省亲来的吧?”田姨娘笑道:“主家岁数大了,不用我服侍了,我就回来了。”那个妇人明白了似得“哦”的一声,田姨娘笑道:“郭婶,镇上有没有空闲的屋子,给外面租赁的?”两个妇人商量了一回,忙笑道:“那边镇子头上单家的儿子去外面做官去了,举家迁走了,院子是空着的,由他的族人看着。你去打听一下。”两个媳妇子看田姨娘几人这等娇贵的,想来都不会去打听这些事情。两人忙献殷勤说道:“我俩去给你问问,你在这里稍等一下。”两个夫人说着快步走了,田姨娘几人等着。过了一刻钟的时间,那两个妇人又复回来说道:“二姐儿,我俩替你打听过了,那家院子正是要往外租赁的,只是当官人家的院子,院子大,要的钱也多。”田姨娘听了欢喜无尽,笑道:“多谢两位大婶。”她取了一些碎银子给那两个妇人,两个妇人推辞一番,接过银子后欢天喜地的走了。
田姨娘看着远处说道:“他俩怎么还不回来,那个木头桩子,多半一家家挨门挨户的去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