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看不到码头上周员外一家的身影,马越一家才进到船舱。
吴霜问老管家:
“周管家,咱们多少天能到北京呀?”
老管家回话道:
“回夫人,如果一路顺风的话,40天左右吧。”
“啊!这么慢?”
“这是木船呀,风吹手摇的,一天能走个百八十里就不错了,就是比走路强点,走路得好几个月哩。”
不等老管家回话,马越就给了解释。
“几十天在船上不好过呀,都是被你骗出来的。”
“要适应,现在这种长途的情况以后多的是,当是旅游了。”
老管家在一旁听着笑,当是吴霜是富贵人家出身受不了路途之苦。
说完话,马越这才认真从里到外看看这条要在上面生活一个多月的船只。
相比现代河里的货船、江上的客轮、海上的邮轮,这木船简直小得可怜,感觉按现代的标准计算这排水量都没有几吨,比现在杭州西湖上的交通船都小!但看看运河上其他的槽船和渡船,这已经属于豪华的长途载人船只。用竹篾编的顶棚,上面刷的漆能防雨水。一根不高的桅杆插在正中,因为需要的帆面不大,梯形的帆面只有五根帆条,无风的时候降下收在棚顶,这时就靠撑杆尾橹来行船。棚内用木板隔出三个船舱,船头舱是船老大和他老婆住的,同时还兼厨房。
中间最好的船舱供马越一家使用,宽跟火车软卧车厢差不多,但1米7左右的人站直头就要碰到顶了,马越在船舱中走动只能随时弯着腰。大嫂给准备的行李不少,堆了一侧大半个船舱,另一侧供一家睡卧。
靠船尾一间是周管家和卫家丁以及两个船工挤一起,好在正是夏天,只要不下雨晚上还能在船尾甲板上睡,还凉快。
船家是两口子,船老大40多岁,自称在运河上行走30年,老婆同船负责洗衣做饭,这种夫妻档的船家从古到今都是内河船上的常态。船老大有两个儿子,但都没有继承行船的家业,都上岸在工坊里做事,说起来让船老大颇有些不满。
两个船工,都是苏州本地人,还跟船老大沾亲带故,这年头不知根知底也不好带出远门。
船上的居住条件虽然还行,但40多天也太久了,一直待在这小船上确实遭罪不说,对奉行时间就是生命座右铭的现代人来说简直就是浪费生命。
马越想了想,把船老大和船工叫到一起,说了个激励条件。
“就以40天为准,早到一天,船家十两,船工每人五两。”
两个船工当即兴奋起来,这早到一天的赏钱都要赶上平时去一趟北京的工钱了。
“东家可不要食言?”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当下两个船工就跑到船尾卖力的摇起橹来。
老管家笑着对船家说:
“东家下了这么大的格赏,你们可不能偷懒呀!”
“瞧您老人家说的,就是不给,周员外的客人我们也不能怠慢呀是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