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中文

最新网址:www.paowxw.com
字:
关灯护眼
泡泡中文 > 红楼梦惊 > 附篇之十二、探春到底嫁哪儿了?

附篇之十二、探春到底嫁哪儿了?

续书过程中,关于人物的结局安排,一直都是重点,也是难点。其中,探春的结局尽管在前八十回就已经安排得非常明确-远嫁。为什么说远?因为至少三千里!但她到底嫁哪儿了?作者却并没有明确交待。因此,探春结局的难点就在于地点,也就是说哪个国家。

《红楼梦》第五回,关于探春的判词和图画原文是:

两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状。也有四句写云:

才自精明志自高,

生于末世运偏消。

清明涕送江边望,

千里东风一梦遥。

从判词的图画来看,探春就是在船中哭泣的女子。有人借此便说探春远嫁的国家是个岛国,但哪句诗说是岛国了?江边就一定是岛吗?千里就是岛吗?别的不说,京杭大运河就1794公里,也就是说,千里还没入海呢。

宝玉过生日,探春的花签是杏花,而且说探春必得贵婿,李纨笑称:我们家又多了一个王妃不成?显然探春的结局是王妃。并不是高鹗笔下的“镇海总制的儿子”那个级别。一些学者搜肠刮肚,先把镇海总制想像成“两广总督”,又称镇海总制可以由藩王担任,皇帝招抚外藩、和亲藩王也有需要。我觉得是有这方面的需要,岂不知这是续书者实在编不来,诌不动了,才在99、100回中胡掐了“镇海总制”这么个官名,他自己都记不住,在114、118两回又搞成“镇海统制”了。其实“总制”尚可,最起码还是明朝的官职,“镇海统制”就更牛头不对马嘴,要知道,“统制”是北宋时期的官名。

其实中国古代一直有着“和亲”传统,但“和亲”并不光彩,很窝囊,有点儿拿美人去换和平的意思。确实是一件非常耻辱、无能的事情,所以宋明两朝都没有和亲,但到了清朝,由于国力衰微,和亲又被重提,而且这种“不要脸”的事还做到极致,达到了颠峰。据统计,从清初到乾隆年间,和亲(包括下嫁外藩)的公主、格格达到了22人,郡主以下更多达49人。所以,对曹雪芹这种被皇帝抄了家的人来说,写和亲是必须的节奏。高鹗们就不同了,所以他们才完全曲解了曹雪芹的意思,不是“不懂”,而是“不方便懂”或者“不想懂”。

正是出于这种态度,高鹗之流对《红楼梦》的整体把控,不可能不出现偏差。续书的许多情节均惹人吐槽,比如香菱怀孕产子、元春因痰疾去世、惜春跟紫鹃一起去栊翠庵出家等等,都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探春的结局,更出现了较为极端的问题。可以说,通行本后四十回关于探春结局的描写,是最大的败笔之一。

正是因为他们的胡编乱造,现在,就连后四十回的版权也弄没了,在一片喧嚣下,2007年始,人民文学出版社新版全本《红楼梦》停止使用“高鹗著”“高鹗续”等字样,更新为“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鹗整理”,标志着“高鹗续书说”发生动摇。从台前转到幕后,高鹗的著作权被卖给“无名氏”。万幸,这么一改,已经被一连声地骂了二百年的高鹗,终于得到了解脱。

确实,目前的这个续作,无论作者是谁,都配不上前八十回的精彩写作。情节安排不仅拖沓冗长,要么与前八十回暗示不符,要么不符合人物性格。但总的来说,啰里八嗦地把三十回写成了四十回,也真难为他了,对此,红学界的评价很一致:推广有力,传播有功。

其实,探春远嫁和番这个情节,曹雪芹在前八十回早已做好了铺垫:第七十一回贾母大寿,南安太妃认了探春当干女儿,有了这个身份,探春自然就是郡主,完全可以参与和亲。不然南安太妃会平白无故认她当干女儿?

另外就是曹雪芹为了铺垫探春和番,写了两回放风筝。头一次是第五回,探春判词中有:“画着两人放风筝”。第二次则是第七十回,探春放的风筝是一个“软翅子大凤凰”。我们知道,古人把皇帝称为龙,皇后称为凤,因此凤凰象征国母,它的图案可不是随便乱用的,只有皇后、王妃才能用来做装饰,这也预示着探春将来要作王妃。

还有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探春签上说她必得贵婿,众人之笑语:“我们家已经有个王妃,难道你也是王妃不成?”也同样暗示探春将来会成为一位王妃。

但在高鹗续写的第100回“悲远嫁宝玉感离情”中,贾政出差,与一位镇海总制结识,两人一见如故,贾政听闻这位镇海总制有一个儿子,于是就做主将探春许配了,最后探春远嫁海疆。从此便查无此人,彻底失踪。被遗弃了9回之后,因为实在无法向读者交待,第119回,探春才又冒出来,终于又得以被续书者想起来-回家探亲,而且形象很好:“出挑得比先前更好了,服采鲜明。”

可根据《分骨肉》的描写:“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伤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这明显是“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节奏啊。这一去就回不来了呀!我们知道,古代去和番的公主都没有好下场,不是被杀就是跳入苦海,例如嫁了四个丈夫的义成公主和咸安公主?如何能“服采鲜明”地荣归故里呢?简直是荒唐至极!

不仅如此,在高鹗续写的后四十回里,赵姨娘的表现也令人匪夷所思。一是知道消息后“反欢喜起来”。这是亲妈吗?再不着调、再狠心的母亲,也不会有如此反应吧。二是赵姨娘始终在埋怨探春,觉得探春“挡在头里,连环儿也不得出头”。最不可思议的是,她还“诅咒”探春,“只愿意她像迎丫头似的,我也称称愿”。赵姨娘竟希望她像迎春那样,也遇到“中山狼”,从而被虐身亡,这更有悖于常理,虎毒尚不食子,何况人呢?!

由上可知,高鹗们完全辜负了曹雪芹的深邃笔墨。他们在清代文字狱的淫威之下投降了,擅自改变了探春的命运。使她成为薄命司中的一个另类、奇葩,因为她在高鹗们笔下拥有了完美的结局。可以说,他们已经把她从薄命司请到逍遥快活司去了。在续书者笔端,探春是金陵十二钗正册中结局最好的一位。好端端的一部小说,续了个一塌糊涂。

探春的生活原型是废太子胤礽的女儿,他的第三女,也是康熙唯一的嫡孙女,在康熙五十九年被封为和硕格格,嫁给了蒙古王公土默特达尔汉贝勒阿喇布坦,于雍正十三年四月去世,只活了39岁。《清实录·康熙朝实录·卷之二百八十八》记载:“丁酉。封皇二子允礽女为郡主,授其壻土默特多罗达尔汉贝勒阿喇卜坦,为和硕额驸。”他的第六女被雍正帝收为养女,封和硕淑慎公主,后来和亲蒙古。相信曹雪芹正是以和硕格格和和硕淑慎公主为原型,才创作了探春这样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和硕淑慎公主的人生十分悲惨,她出生不久父亲就被废,后来复立复废,年仅四岁的和硕淑慎公主随父亲一同被圈禁。度过了十余年的圈禁时光,十四岁时,被雍正帝收为养女,接入宫中教导。雍正帝当然不是出于好心,而是出于政治目的。为了巩固统治,满蒙联姻最为紧要,但偏偏雍正帝能拿出手的女儿只有一位。公主不够,自然要从兄弟那儿找。就这样,和硕淑慎公主在宫中过了四年,就于雍正四年,她十七八岁的时候,下嫁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观音保。和硕淑慎公主的母亲是侧福晋唐氏,正合探春的庶出身份。

曹雪芹之所以选她,正因为她的薄命,因为她丈夫是个短命的,和硕淑慎公主二十多岁时,他就去世了,此后公主守了整整五十多年的寡。一个女人从出生开始就遭遇家族大变,后又随父受圈禁,度过了十多年的圈禁时光。好不容易过了四年快活日子,又被远嫁蒙古,二十多岁年轻守寡,终了一生。这样的日子,对于一个女人来说着实悲惨!

当然,曹雪芹不可能把探春的和亲地点写成蒙古,更不可能写她守寡,但这种薄命的结果是相同的。不要忘了,胤礽的三女和硕格格只活了39岁,是探春的另一位生活原型。曹雪芹从她身上取得的元素是:排行第三、早夭、被封郡主。有趣的是,三女却不是庶出的,她是康熙唯一的嫡孙女,母亲瓜尔佳氏是清朝唯一正式册立的太子妃。可能正因如此,她就不会像和硕淑慎公主那样被雍正帝收为养女了。各有千秋,三女和六女合体,便是探春的出身。

所以,探春和亲是有定论的,而且是坐船去的。至于哪个国家,书里没写,我们只能通过推理,去破解这个谜题。

其实,《红楼梦》前八十回中曹雪芹曾借诗词两次提起王昭君和番的悲剧:一次是薛宝琴的“黑水茫茫咽不流,冰弦拨尽曲中愁”;还有林黛玉的“绝艳惊人出汉宫,红颜薄命古今同”。现实中,曹寅有两个女儿都嫁给了王子,长女是平郡王妃,次女是一个侍卫,后来也袭了王。因此,探春和番远嫁的结局几乎可以确定,但具体嫁到哪个国家则难以琢磨。

按照曹雪芹的写作手法,所谓“草蛇灰线,在千里之外”,这个国家的名字,肯定非常真实而具体,在前八十回出现过。经过检索,其实范围并不大。《红楼梦》里只出现过这几个国家:真真国,暹罗国,爪哇国,茜香国,波斯国,俄罗斯,海西福朗思牙。我们可以采取“排除法”来解决问题。

真真国是由薛宝琴口中说出来的。她自称八岁就跟随父亲到西海沿子上买洋货,遇到一个真真国的女孩子,这个西洋美人居然披着黄头发,打着联垂,满头带的都是珊瑚、猫儿眼、祖母绿这些宝石;身上穿着金丝织的锁子甲洋锦袄袖;带着倭刀,也是镶金嵌宝的。

这个“真真国”绝无可能,因为世上没有这个国家,而“真真”的对立面即“假假”,这个“真真国”又是曹公的“烟雾弹”!

茜香国是冯子英请客时,蒋玉菡送给宝玉一条大红汗巾子,这条茜香罗汗巾子是茜香国女王的贡品。

作者已经写明茜香国的国王是女的,她不会娶探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四合院:大灾之年,我先杀易中海一人之下:我每天穿越一次巴怪谈之阴阳火锅遮天:十二祖巫,斧劈诡异高原白鱼记事薄权游之私生子龙王佳妻如梦龙族:正经人谁屠龙啊游戏王:从相剑开始成为决斗王我的女鬼老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