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既出。”
“驷马难追。小丫头片子...”
说完他无奈的摇了摇头。
“茶香是怎么形成的?”
“茶香?”
“对,不许白话。我要听原文。你又想偷懒是吧。”
小气....都被他猜到了。
“关于茶的香气嘛,《大观茶论》是这么讲的:“茶有真香,非龙麝可拟。要须蒸及熟而压之,及干而研,研细而造,则和美具足,入盏则馨香四达,秋爽洒然。或蒸气如桃仁夹杂,则其气酸烈而恶。’”
“嗯。”
舅舅满意的点点头。
“宋人好点茶,斗茶。你又来说说这点茶之道呢。”
“点茶?”
讲真,这个还真有点难。泡茶对我来说都是小事。这个点茶就很难了。不得精髓要领,只能按书上说的背出来了。
“宋人点茶,调膏继刻,以汤注之,手重筅轻,无粟文蟹眼者,调之静面点。盖击拂无力,茶不发立,水乳未浃,又复增汤,色泽不尽,英华沦散,茶无立作矣。有随汤击拂,干筅俱重,立文泛泛。谓之一发点、盖用汤已故,指腕不圆,粥面未凝。茶力已尽,云雾虽泛,水脚易生。妙于此者,量茶受汤,调如融胶。环注盏畔,勿使侵茶。势不砍猛,先须搅动茶膏,渐加周拂,手轻筅重,指绕腕旋,上下透彻,如酵蘖之起面。[正束]星皎月,灿然而生,则茶之根本立矣。第二汤自茶面注之,周回一线。急注急上,茶面不动,击指既力,色泽惭开,珠玑磊落。三汤多置。如前击拂,渐贵轻匀,同环旋复,表里洞彻,粟文蟹眼,泛结杂起,茶之色十已得其六七。四汤尚啬。筅欲转稍宽而勿速,其清真华彩,既已焕发,云雾渐生。五汤乃可少纵,筅欲轻匀而透达。如发立未尽,则击以作之;发立已过,则拂以敛之。结浚霭,结凝雪。茶色尽矣。六汤以观立作,乳点勃结则以筅著,居缓绕拂动而已,七汤以分轻清重浊,相稀稠得中,可欲则止。乳雾汹涌,溢盏而起,周回旋而不动,谓之咬盏。宜匀其轻清浮合者饮之,《桐君录》曰,“茗有饽,饮之宜人,虽多不力过也。”
真的不的不佩服我自己的记忆力了。舅舅合上书,放在桌上。起身要走。我追上前去。
“舅舅,你不点评一下我?”
“点评?”
“恩恩。”
我把头摇晃的就跟个拨浪鼓一样。
“点评啥?”
我一脸迷惑,我刚才明明没有背错啊。
“你是要我点评你背的一字不差?”
我脸一下子就羞红了。小声说道。
“难道不是么.....?”
“背书有何难?古今千万典籍,你即使倒背如流又如何?你能解几成含义?”
我不知说什么好了。
“在中国饮茶史上,曾出现过多种沏茶之法。而多种饮茶方法的出现,又是与当时所制的茶类,以及人们的时尚有关。
其中,煎茶、点茶和泡茶,都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出现的沏茶之法,三国魏张辑的《广雅》中找到依据;“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桔子芼之。“表明此时沏茶已由原来用新鲜嫩梢煮作羹饮,发展到将饼茶先在火上灼成“赤色“,然后斫开打碎,研成细末,过罗(筛)倒入壶中,用水煎煮。
在这之后后,再加上调料煎透的饮茶法,但陆羽认为如此煎茶,犹如“沟渠间弃水耳“。而陆氏的煎茶法,与早先相比,则更讲究技法。按陆羽《茶经》所述,唐时人们饮的主要是经蒸压而成的饼茶,在煎茶前,为了将饼茶碾碎,就得烤茶,即用高温“持以逼火“,并且经常翻动,“屡其?正“否则会“炎凉不均“,烤到饼茶呈“虾蟆背“状时为适度。烤好的茶要趁热包好,以免香气散失。至饼茶冷却再研成细末。
然后宋代注重“文治“,它同样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高峰期,也是中国茶文化的兴盛期。宋朝的文人雅士不但“点茶“,还要“斗茶“,讲究茶汤以白取胜,茶筅击拂茶汤产生的泡沫要能“咬盏不散“。最受欢迎的茶盏则是以“建盏“著称的产于福建建州的黑釉瓷盏,因为黑釉色更能衬托出白色的茶汤和泡沫。”
他今天视乎真的生气了,我开始以为他只是想来逗逗我,我撒个娇就能像以前蒙混过去的。看来老家伙今天是给我来真的了。心说,这可如何是好。
说完舅舅语重心长的说道:
“锦遥,我让你留下来跟我学做茶经商,不是开玩笑闹着玩的。你看你一天都干了什么?”
他说着就往外走去。站定说道:
“莺歌儿应该跟你多少也说起过,我们李府从来都不养闲人。你要么回宝兴,要么认真给我学习。”
说完他就离开了。
我委屈的趴在桌子上哭了很久,吉婶儿叫我吃饭的时候才发现我竟然哭的睡过去了...
我还真是没心没肺呢,还是心眼太大了。
哭够了想想,又是吓唬我,这府上就他跟吉婶儿还有两个丫头,三个跑趟的活计。那些长工根本就不算在内好吧,一家子也没十个人,还这样那样。这个舅舅真把我当小孩子了。
不过,眼下这情况。我去找高天阙是不大可能了。好在我在我们说好的汇合点留了暗号,他身手了得没了我逃生是没问题了。希望老天保佑他吧。
好好吃饭明天开始认认真真跟舅舅学习。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