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完陶掌柜就指着一旁的茶说道:
“这个就是乌茶。”
我拿起来细看。茶砖上凹下平为砖型,四边线条规整,紧压适度,表面有微青茶整叶片撒面,光泽褐黑,闻上去无霉变只有茶叶的清香。
“发现什么区别了么?”
“没有啊,与平日饮的茶无二。”
我说完陶掌柜就笑道。
“确实无二。”
“那这个茶有什么特别之处?”
“区别是没有,但是历史背景不同。家族出身不同,最初进入茶马互市的是较为粗老的绿茶,由于交通不便,尤其是四川茶必须经过蜀道翻高山过秦岭千幸万苦,全靠马驮人运,在途中运输时间很长,加之包装简陋,防潮功用差,日晒雨淋,茶叶受潮加速了陈化,到目的地后形成全不像原茶的茶品质。叶底黄褐,汤黄,味醇而不涩,销区适应这种风味,这种现象反馈产区,后来就有洪武六年(1373)太祖诏令:“天全六番司民,免其徭役,专令乌茶易马。”
说着他问道,
“你可知道这天全是谁的管辖地界么?”
这个我怎么会不知道。于是我说道:
“天全不就是两个土司么?一个姓高,一个姓杨。”
“对的。高家从唐末就一直占据天全地界,统治那个地方已经上百年了。权利自然归属于高家。”
“这有什么联系呢?”
“联系可大了,高家接手以后便开始整治,从茶树种植、采摘、制作等等一系列都经过改革。”
“这么厉害?”
我惊讶道,没想到高天阙的祖先这么厉害。
“他们做的乌茶,即是现在称的黑茶,大家口中的雅安藏茶。自那起十五年后,我记得是1388(洪武二十一年)皇帝命四川岩洲黑茶易番马。《续文献通考》中也有记载的。注释是:是年正月,礼部主事高惟宁上书提出“土瘠人繁,每贩碉门乌茶等博易,羌货以赡其生,乞许天全六番招讨司八乡之民,悉免徭役,专蒸乌茶运至岩洲置贮仓收贮以易番马,比之雅洲易马,其利倍之。”这是黑茶不同于绿茶的关键工序明显地提出,“蒸”与“贮”,经过“蒸”“贮”的黑茶较原来粗绿茶利润翻倍。高家也因此赚了不少家底。所有从高家出的乌茶都有一个小篆体的‘高’字玉印。整个运往藏区的茶叶都被高家包揽了。”
“这也太过分了吧。”
“哪里过分了?茶叶古来都是政府皇室专供,又国家分发安排的。高家只是占了优势而已。就算他们不去,也会是别的官老爷。”
“陶掌柜。”
我喝了口茶继续说道:
“那要是照你这么一说这个茶应该就是黑茶的鼻祖了?”
“这会你可是说对了。”
他往风炉里加了两块木炭继续说道:
“如果说,前期黑茶是在运输中,船仓里,马背上形成的,在这1373年后的黑茶是通过蒸贮形成的,是不同于绿茶的“蒸制黑茶”。
我们四川是把绿茶经蒸渥使用热湿原理来除去绿茶粗涩味之法,而其他地方的黑茶则是在初制工艺上改革,即杀青,热揉,渥堆,明火分层干燥方法,这是巧妙地利用湿热原理外,还利用了微生物胞外酶的生物化学作用,成为真正初制黑茶的创建,这是黑茶史上的一大进步啊。”
“原来如此。”
没想到陶掌柜知道的还真不少,这么生僻又久远的事儿他还记得住。
“你知道如何辨别这个茶的好坏么?”
“这茶也分好坏?”
“是啊。”
“我只知人有好坏之分。不想的这茶也有好坏。”
说着我把玩着手里的茶碗来,感觉很奇怪的手感。刚才只顾得听陶掌柜说。也没太留神。
陶掌柜自己饮了口茶说道:
“这乌茶因渥堆时间长,又在雅安这个世界雨级地标环境自然发酵,茶基采自800--1800米海拔的高山小叶种,以夏茶和秋茶为时令,所以既充分采集到茶叶应有的内含饱和度,此后又在长达6个月的渥堆酵化中转换、异构,可以说是从春夏走来又生于春夏。所以乌茶的汤色中艳丽夺目,即使是在当今的黑茶汤色中难得兼备红、浓、透、艳的标本,观汤色主要从以上四个环节获得:这四点可是关键。”
我连连点头。细细听到:
“其一汤色为之红:藏茶中含大量红色茶素,茶黄素和茶褐素,其浸出物颜色自然红润,因茶色素为自然酵化转化而来,所以在灯光下,用玻璃器皿透照是红、黄色的混合物,红得很正,诱惑饮欲,(你要记住了所有黑茶类其“红”的标准都是一致的)不好的藏茶或别的黑茶类如果为暗红,陈猪肝红或酱油红,都是观色中的次品。不可直接饮,如果非要饮用一定要加入其它的调食。”
“加入其它的?”
我打断陶掌柜的话问道。
“是啊,就好比藏区饮用的酥油茶,可以加入奶,或者红枣,花生、生姜、食盐等等之类的。”
“哦,这个我就知道了。我在藏区也呆了那么久。那第二个呢?”
我又问道。
“这其二便是汤之浓:其实浓淡汤色取决于投茶量的多少,人们饮用茶的时候往往用超过一倍的投茶量熬煮浓茶,来观察汤色中浓度增高时的整体表现,如这乌茶浓茶汤也很从容,如果遇上次品,就会出现黑如漆的反应,这种情况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制作中的发酵步骤过度发酵,要不人就是茶叶的水份过重,我们行业俗称的“烂汤”,二是添加了其他颜色,有很多黑心商家为了外观好看加了颜色可以卖上高价。”
我还以为这个行业里个个都像舅舅这般。陶掌柜继续说道:
“这第三点就是看汤色的透度了,在黑茶评介中对于“透”的观察是最有戏剧性,常言道“真金不怕火炼”,我们随意选一块黑茶放进沸水中去煮三分之一柱香的工夫,浸出的茶汤一目了然(把茶汤放进白瓷的茶碗杯中对光观看),好藏茶一定清晰穿透,不好的藏茶或其他不管什么茶,只要是黑茶类,可看到浑汤、呆板情况。
这里面如果茶汤透表明了三个关键点:一是海拔,高海拔茶吸收紫外线粒子多,在茶分子中会集聚较多的发光粒子;二是清洁度,在制作黑茶的过程中杂质粉末处理不干净;三是发酵不完善,凡酵化不好的都泡不出透汤美茶来。
最后一点就是汤色的艳丽程度了。藏茶汤色的艳丽为不愧为黑茶之首,
区分的点在于。
一、金黄是高贵的绝艳。二、透红是唯美的终极。三最是难得的,就是年份茶汤色中的琥珀色拥有难于抵御的魅力。”
“没了?”
见陶掌柜突然就停下了,我赶忙追问道。
“怎么会没了。还有最后一点。”
“那是啥呀,你快说。”
“就是最好用白瓷杯饮用。方可观其美艳芳华。”
我顿时就无语了......摇晃着手里的茶碗说道:
“那你干嘛给我使这个沉甸甸的大碗呀。自己还口口声声说要用白瓷茶碗。”
“哈哈哈,那是因为别人要评茶,而咱们,是品茶。”
“这有何区别?”
“好茶配好水,更要配好的茶器不是?”
我把手里的茶碗翻来覆去仔细琢磨了两遍也没见得这碗有何稀奇之处,便是问道。
“恕我愚笨,确实不曾看出其中蹊跷了。”
“这个碗也产自雅安。”
“雅安也产茶器?”
这个我到是第一次听说,我只知‘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却不知这儿还盛产茶器这么一说。
“雅安盛产黑陶。”
“黑陶?黑陶是什么?黑色的陶土?”
“亏得你还是在雅安长大的。不过也不是你的不是,毕竟女儿家。”
我努努嘴。
“黑陶,它属于是新石器晚期衔接青铜文明的重要手工艺器物。荥经是以前的(古严道)最早是古蜀王国蚕丛氏鱼凫氏的领地之一。在先秦时期,从秦国故地陕西甘肃的上郡迁来了严允部落(古羌的一支),后设置了严道县,治所就在今古城坪,自此成为西蜀重镇。自设严道治所以来,古人采粘土为料烧制各种陶器,因荥经一带盛产原煤,在粘土中加上煤灰,经过高温乐烧还原便成为现在咱们手上的黑陶,也换着荥经砂器。”
“除了历史悠久,我也没听出哪里特别了。若要使真真的好,怎么会都不听过呢。不过你说的荥经砂器我到是知道,以前厨房的老阿妈炖肉就使的那个砂锅。”
“就在荥经当地还流传着这样一句民谚:“丹巴的婆娘康定的汉,剑门的豆腐荥经的罐”,生动形象地再现了荥经沙器的在地域片区的影响力和美誉度。这个黑陶的好坏可见一斑了吧?”
我心说,你把我手中这茶碗讲的这么好。我真是大开眼界又不敢相信......
“若真是这么好,那我手里这个茶碗一会儿你就送我吧。我拿回去饮茶用。”
“府里那么多茶碗,还不够小姐你使用的?要跟我这小铺子里争?”
“不给就不给。”
心说,小气吧啦的。
“哎....好好的茶呀,怕是以后喝不到这么好的乌茶咯。几百年的传承呢。可惜了、可惜了。”
“你这话时什么意思啊?可惜了?喝不到是怎么个说法?”
我听闻,追问道。
“你想听?”
陶掌柜问道。
“当然啊。陶掌柜你就跟我说道说道吧。我这个人吧。命犯太极,啥事儿只要知道一点就心痒痒的。你不说完我今天可不得依你的。非得拽着你跟我说道完,”
“那好吧。今天正好店里也不忙。我就在跟你唠叨唠叨。”
我高兴的正襟危坐着。
“三儿,”
陶掌柜往楼下喊道。
“掌柜的,啥事儿啊。”
“给小姐端一盘桂圆、红枣点心糕来。”
“哎哟。你不说还不觉得。我才想起我还没吃早饭呢。”
“那我吩咐厨房给你做点吃的?”
“来份夹心汤圆吧。”
说话间点心就端了上来。
“小姐,你先吃点垫着。三儿,你吩咐厨房给小姐煮碗夹心汤圆。”
“好嘞。”
说着三儿就往后院跑去。只听得他边走边吆喝道。
‘夹心汤圆一碗勒~~~’
我笑笑回过神来。陶掌柜说道:
“那你边吃我边说着。”
“好嘞~~~”
我也学着三儿的长音调调回答道。
“你这般调皮,莫要学坏了。老爷知道了可要扣我工钱呢。”
“怎么会呢。不会的,你快说吧。”
我拿起一块枣糕,边吃边催促他说道。
“事情的缘由是这样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