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孙当时下令捉拿詹徽可没有半点心慈手软。
茹瑺至今想起来仍心有余悸。
再说了,老皇帝要做的事,他一个兵部尚书岂能拦得住?
见二人不吭声,朱元璋大笔一挥,亲笔写下诏书,“好,此事就这么定了”。
郁新面色沉重,他总觉得此事不这么简单,但是又不好擅自揣测上意。
诏书一旦发布下去,群臣会怎么想?应该继续坚定无疑地站在皇太孙这边?还是找机会向吴王示好?
各地藩王会不会蠢蠢欲动?
燕王府能出两位亲王,其他王府呢?
老皇帝已经六十七了,当年太子朱标去世,他经受不住打击,差点儿身患热症救不回来,他还有时间和精力再培养一位储君吗?
更何况,这只是一个四岁的娃呀。
虽然早慧,但是毕竟年龄太小。
国赖长君啊!
郁新不敢再继续想下去,与茹瑺匆匆告退。
他要找个清净的地方,将其中的利弊得失综合分析一遍,是否必要专门写道奏疏反对。
郁新一向性子谨慎,不是那种一时头脑发热便冲动行事的人。
朱高爔看出了郁新的担忧和茹瑺的逃避,也察觉到朱元璋的试探之意。
可能,朱元璋已经开始担心朱允炆不能胜任储君之职。
郁新、茹瑺走后没多久,朱允炆便来了,很显然,他也十分关注此事。
“祖父,高爔天赋异禀,应尽早启蒙培养,不如让黄先生为他讲课”,朱允炆开门见山道。
在他看来,黄子澄学识渊博,鲜有人能及。
朱元璋点点头,视线转向朱高爔问道,“你想跟黄先生读书不?”
“爷爷,我能自己挑先生吗?”朱高爔问道。
“能啊,你想选谁?”朱元璋饶有兴趣地问道,期待着他宝贝孙子的惊人之语。
“爷爷,我需要两天时间仔细想想,另外,我想去国子监一趟,也许能从那里挑选一位侍读”,朱高爔见朱元璋未显露反对之意,继续提要求,“我想让徐增寿带我去”。
“行啊,等你想好了再告诉爷爷”,朱元璋欣然同意。
朱允炆刚想反对,黄亮从外面进来禀报道,“万岁爷,兵部右侍郎齐泰来了”。
“让他进来吧”,朱元璋吩咐道。
在前世的历史中,黄子澄、齐泰、方孝孺都是建文帝朱允炆的肱骨重臣。
朱高爔仔细打量着一身正气的齐泰。
“允炆,齐泰在兵部任职多年,对于边防之事十分清楚,练兵备边之事,你以后要多听他的意见,咱将他提升为兵部左侍郎”,朱元璋对朱允炆说道。
“孙儿谢祖父”,朱允炆答道。
齐泰听说要给自己升职,连忙跪到地上谢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