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新甲心中大石稍落,却也深知今日朝会凶险万分。他深知崇祯帝的脾性,更明白自己昨日密奏调兵之事已引起风波。幸运的是,周延儒的提议为他解了围,更让他有机会在崇祯帝面前表功。
然而,正当朝会即将按照既定轨迹进行时,一份来自济宁的塘报如晴天霹雳,打破了所有的宁静。大同总兵沈槯的捷报,如同春风化雨,瞬间滋润了干涸的朝堂。他以五千之众,力克五万敌军,收复济宁,疏通漕路,其英勇与智谋,令朝野震动。
“济宁收复了!”“漕路也通了!”大殿之上,惊叹之声此起彼伏。沈槯的名字,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整个朝堂。崇祯帝的脸上,更是难掩激动之色。他深知,沈槯不仅是大明的功臣,更是他手中一把锋利的剑,足以震慑四方,安定社稷。
然而,在这份喜悦与自豪之中,崇祯帝的心中也泛起了层层涟漪。沈槯的能干与出色,远远超出了他的预期。这位武将出身的边镇总制,其军事才能与战略眼光,甚至让崇祯帝感到了一丝不安。他深知,一个过于强大的武将,对于皇权而言,既是助力,亦是威胁。
此刻的崇祯帝,心中五味杂陈。他既为沈槯的功绩而骄傲,又为沈槯的未来而忧虑。在这波诡云谲的朝堂之上,他必须时刻保持清醒,既要利用沈槯的才能为大明开疆拓土,又要谨防其权势过大,威胁到皇权的稳固。
在山东的腹地,济宁这座古城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巨变。黄得功虽未能擒获红娘子与白莲教主,但沈槯果断下令炸毁秘道,彻底切断了贼人的退路,为济宁的安定立下汗马功劳。然而,这仅仅是开始,一场更为复杂的官场博弈正悄然上演。
山东总兵刘泽清,一个嗅觉敏锐的官场老手,闻讯沈槯大捷,即刻率领五百轻骑疾驰而来,意图分一杯羹。然而,沈槯早已洞悉先机,一封夸大五倍的塘报先行一步,抵达京师,使得刘泽清即便到场,也只能望洋兴叹,徒留遗憾。
沈槯与甄士道,一个穿越而来的智勇双全之士,一个久居关外、深谙边情的谋士,两人皆怀揣满腔热血,誓要为朝廷、为崇祯帝立下赫赫战功。然而,他们未曾料到,大明官场的浑水远比战场更为复杂,功劳太大,往往成为众矢之的。
东昌府外,白莲贼影偷偷摸摸,但终究只是小打小闹,难以撼动沈槯大军分毫。半个月的征程,大军终于抵达通州,迎接他们的是兵部尚书陈新甲派来的三千京营官军。这三千人马,本应远赴济宁接应,却因将领怯懦,止步于通州,成为一段笑谈。
通州码头,水师泊岸,常延龄、李祖述正指挥锦卫衣忙碌搬运,而黄得功与沈槯的离别,更添几分悲壮。沈槯赠予黄得功浪人战刀,既是感激也是认可,两人之间的情谊,超越了简单的上下级关系,成为了战场上并肩作战的兄弟。
甄士道在一旁默默观察,对黄得功的赞赏溢于言表。他深知,在江南那片民风柔弱之地,能训练出如此精锐的水师,实属不易。黄得功的离去,不仅带走了沈槯的得力助手,也带走了他对未来战局的无限遐想。
然而,对于沈槯而言,这一切只是开始。他深知,前方还有更多的挑战等待着他,无论是战场上的刀光剑影,还是官场上的尔虞我诈。但他坚信,只要心中有信念,手中有利剑,就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他前进的脚步。
济宁,这座古城,见证了沈槯的英勇与智慧,也预示着他未来更加辉煌的征程。在这片古老而又充满生机的土地上,沈槯将用自己的行动,书写一段属于他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