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真行。嘿嘿,我也要学你,一定会很有意思的。”
......
对于莘莘学子们来说,人生的第一个巨大转折就是高考,清代之前叫科考。古人说,人生四大幸事之一就是金榜题名时。唉,万人过独木桥,掉水里的得有多少人呐!
据统计,九七年全国参加高考的人数278万,录取人数100万,录取率为36%。之所以录取率低,是因为国家从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虽然过去了19年,经济发展也很迅速,世界排名也在六七名徘徊,但因为底子薄,人口多,人均GDP才5846元。这是什么概念,就是以于乐家为代表的双职工家庭,一年的收入为17538元,平均每个月不到2000元。而实际上,平均并不代表全部都是,还存在着地区差,贫富差等等因素。
而实际上,于乐的父母一个月的工资加在一起不到900元。除出杂七杂八的生活开销外,一个月想攒下200元那就得省吃俭用。于乐记得九十年代随份子最多的,也得是关系非常好的,也就是50元。好在,凭票购买的时代已经结束三年了,物资越来越丰富起来,市场经济开始进入了快车道。
在那个刚开展九年义务教育的年代,广大群众人还在想办法解决温饱的时候,教育之光虽已初现,却仍显黯淡。大学与高中的门槛,对于万千民众而言,还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每年仅有约四成的学子有幸跨越这道门槛,继续他们的求学之旅,而大多数少年的命运,则在初中的毕业钟声敲响后悄然转折。
他们之中,有的怀揣着对家庭责任的深刻理解,毅然选择了中专、职高或技校的道路,期望以更快的步伐踏入社会,用稚嫩的肩膀扛起生活的重担,为家中添上一份微薄的收入,那份早熟与坚韧,如同荒野中顽强生长的野花,虽不起眼,却生命力顽强。
还有的,则顺应了时代的洪流,或回归乡土,以勤劳的双手耕耘着祖辈留下的土地,汗水浇灌希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虽质朴无华,却也饱含对土地的深情与敬畏。
更有不少青年,怀揣着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向往,踏上了外出务工的征途。城市的霓虹灯下,他们或是工厂流水线上的默默耕耘者,或是街头巷尾辛勤奔波的服务者,每一份努力,都是对梦想无声的呼唤,对命运不屈的抗争。
这段时光,虽然生活艰辛,却也见证了人性中最光辉的一面——面对生活的重压,人们没有选择退缩,而是以各自的方式,书写着属于自己的青春篇章。
所以,这世上,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都是一步一步走过来了。
参加高考的时候,于乐是一个人前往考场的,父母都上班,没时间陪自己去,不过,于乐还是记得当年参加高考的情景,人民公安为考生们保驾护航,考场周围禁止汽车鸣笛,禁止噪音,考场大门外全是考生的父母们,他们殷切地期盼着自己的子女们能够通过七月七、八、九这三天的考试,鲤鱼跳龙门,完成自己没有完成的命运转折。这个传统一直延续至今,从未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