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较之下,日本妖怪的起源虽然也是“万物有灵”,但在古代怪谈里的形象要更莫名其妙一些。中国传奇里的妖精如白素贞,从入世到出世的因果关系非常明确,而日本怪谈里的妖怪则像虚无缥缈的影子,有时有一点点恐怖,但也是随风而来随风而去。
不过,到了现代故事如《百鬼夜行抄》和《夏目友人帐》里,精彩故事所必备的因果性得到了加强,妖怪比如青岚和猫咪老师的形象也都更加可爱了。至于惨淡中年故事《鎌仓物语》,如果把河童、狐狸、天头鬼、穷神等角色换成人类,故事其实也可以成立,变成常规的日式小镇人情片,只不过对问题的解决方式可能没有“妖怪出手”那么痛快。
说到底,既然妖怪故事的核心设定是“世间万物皆可成精”,那么夹在人类与“万物”之间的妖怪最重要的特征是什么?
《奇遇办与高考危机》的女主角废柴猫妖李渺渺,身为妖二代却天赋不足有辱门楣,但在人间生活得还行——她可以幻化出与人类完全一样的外型,还是个喜欢机器人编程的高考考生,可为什么却还是被一群打扮成道士模样玩AR游戏的神经病追着打?
——妖怪之所以为妖怪最重要的特征,其实是善恶兼具的人性。如果妖怪没了人性,本质上也就只是长得比较奇怪的动物植物而已,用现在的话说,大概是嫁接技术、基因编辑的产物,于是突然就变成科幻设定了。
正是因为有了人性,妖怪才成为所谓妖怪,才会好奇,会向往新知,也会怕寂寞,会抱团,会党同伐异——对,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也是人类的一大重要思维方式,回望现实社会的人类历史,肤色深一点浅一点都能成为一个或一群人被另一群人妖魔化的原因,人与妖互相憎恨也可以说是理所当然的事。
然而妖怪原本就是想象的产物,也就是说,自古以来存在于人类想象中的那些妖怪,都是异化的人,是人凝视潭水时所看到的自己扭曲的倒影。
人类就是这么一种无论憎恶还是热爱都只看得见自己的孤独的生命。
(本文定稿时间:2018年11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