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珪的妻子章玉清,既是孩子们的母亲,又是孩子们的先生。为什么呢?这话还得从三年以前说起。当时,他们的大儿子诸葛瑾已经四岁,到了上学的时候。诸葛珪同妻子商量,想给儿子请一位私塾先生。但是,遭到妻子的坚决反对。章玉清说:“请什么先生,又不是没人能教,白花血汗钱,也不觉得心疼!”
诸葛珪说:“我不是怕你教不好,而是担心你的身体是不是经得住。”
章玉清说:“我不是金枝玉叶,有什么经得住经不住的。”
诸葛珪只好作罢,从此,章玉清就成为了孩子的先生。诸葛珪心疼妻子,每天下班以后,洗衣、做饭、种菜样样干,分担了不少家务。虽然说夫妻俩都辛苦了一些,但是确能省下不少钱。诸葛珪四百石的年俸,每年能结余不少,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章玉清是一位才女,琴棋书画,无所不精。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完全合格,根本不亚于那些所谓的老生硕儒。在她的辛勤教育下,诸葛瑾进步很快。从四岁到十岁,琅琊郡共举办四次会考。诸葛瑾除了第一次只得了第二名以外,其余三次均为第一。更值得骄傲的是,在诸葛瑾十一岁的时候,洛阳太学招生,他以上上等优异的成绩被该校录取。轰动了整个琅琊郡。
洛阳太学,创办于武帝年间,迄今已有三百余年。它面向全汉招生,每年不超过一百名。全汉九州共一百一十七郡,每郡平均不到一人。可想而知,要想考上太学该有多难?诸葛瑾居然考上了,成为琅琊郡历史上第一位太学生。消息传来,人们奔走相告。依稀记得当时琅琊郡教谕王玥,还为此专门写了一首诗,热情洋溢的赞扬章玉清教子有方。诗是这样写的:
孟母三迁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为娘应学章玉清,将儿育成太学生。
这不是夸张,也不是奉承,而是实事求是的评价。章玉清教学能力极强,过去孩子少,由她一人教,后来,孩子多了,仍然是她一人教。她先教大的,大的又教小的,小的又教更小的。整个家庭像是一个复式班,又像是一所幼儿园,充满着生机与活力。那时,若不是一个重男轻女的社会,她的两个女儿也会轻而易举的走上仕途。在娘的教育和熏陶下,两个女儿都知书达礼。大女儿诸葛燕特别喜欢文艺,能歌善舞,并弹得一手好琴。二女儿诸葛霜,擅长书画,不仅能写一手漂亮的隶体字,而且能画一手漂亮的山水画。
如今又有了二儿子诸葛亮,占卜者并说他是天聪星下凡,更加引起了章玉清的重视。她暗下决心,一定要将他培养成才。从一岁开始,娘便教他数数、识字;三岁开始,练习书法、绘画、学下棋;四岁开始弹琴、识谱。在母亲的耐心教育下,诸葛亮产生了广泛的爱好和兴趣,为他非凡的一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诸葛亮极其聪慧,无论学习什么都很快。比如书法,他先跟着娘学写隶、楷、篆体,后来又跟着爹爹学写行书和草书。每种字体都有很深的造诣。尤其是楷书和行书,更是叹为奇观。再如下棋,四岁时,爹爹让他四粒子,五岁时只能让两粒子,六岁时一粒不让也下不赢了。虽然都是自己的孩子,但在评价他们学习时,娘还是很客观。她认为:“瑾儿长于记忆,燕子精于琴技,霜子擅长素描,亮儿则是全面发展。无论是总体还是单项,亮儿终将超过哥哥和姐姐们。”
诸葛亮脚下还有一个弟弟叫诸葛均,比诸葛亮小两岁。娘在评价孩子们的学习时,为什么没有提到他呢?不敢恭维,诸葛均的学习确实不值得一提。因为他天生就不是读书的料,一会儿学的东西,一会儿就给忘了。所记东西不能过夜。现在已经四岁多了,算是能够勉强写出自己的名字。真是一娘生九子,九子九个样。而他的娘章玉清却不是这么认为的。当诸葛均尚在腹中的时候,她已经预感到孩子出生以后,很可能有一些问题。果然不出所料,诸葛均出生以后,奶水很少,成天饿得哭哭啼啼。后来,经过多种办法催奶,但收效甚微,孩子仍然吃不饱。就是这样,娘认为长期的营养不良,使孩子的身心发育很不健康,学习不好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因此,娘从来不责备孩子,更多的是责备自己。她责备自己身体不好,未能给孩子一个健康的基因。原话虽然不是这么说的,但是,她始终有这么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