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一日两日的日……,念!”
“日,一日两日的日……”
“月,月亮的月……,念!”
“月,月亮的月……”
“……”
在一间不大的木屋里,光线还稍稍有些昏暗,但二十一名孩童却规规矩矩地坐在两排木凳上,操着怪异的口音,跟着老师一字一句地读着。
他们的脸上带着些许茫然,也有几分对知识的渴望。
虽然,他们不明白老师教的这些方块字是什么意思,但仍旧一板一眼地跟着念。
这些孩子,最大的十二岁,最小的只有三岁,其中西班牙人八名,印第安人十三名,是始兴堡小学堂第一批学生。
经过一番权衡,始兴堡决策委员会于数日前建立了这座临时小学堂,而且还不是全日制的学校,每天只上半天课。
孩子们上午在教室里上课,下午则各自返家,帮着父母做一些简单的活计。
至于授课的老师,则从原学员兵中挑了七八名比较有耐心的人选,轮流给这些孩子上课。
教学内容主要是汉语的读写说、简单的算术,以及日常科学普及--这门课程需要孩子们在汉语听说流利了才会进行授课。
当然,这个学堂的真正意义,除了要在语言和行为上同化吸收这些“异族”孩童外,还有就是期望能将穿越众的理念和思想灌输到这些孩童幼小的心灵之中,在他们长大后,就能成为穿越众最为坚实的拥趸。
所有人都没有任何教师的经验,但每个人却从小到大都经历了几乎相同的教育模式,形成了共同的社会观和价值观。
那么,如何教育同化这些“异族”孩童,自然也要延循着他们既有的学习过程和经历,将孩子教成他们想象中的模样。
甭管你们懂不懂,先填鸭式的教给你,把东西灌输进去,多少都能学会或者吸收一点。
也不指望所有人都能完全继承穿越众的衣钵所学,但只要能拎出两三个能堪大用的,也就不负他们的期望。
来日方长,穿越众有足够的耐心来慢慢教育和塑造下一代继承者。
花二十年,乃至三十年之功,难道还不能培养出一大批有用之才?
“好了,今天的课就上到这。”李良长吁一口气,手中的教棍重重地点了点挂在墙面上的十个简单的汉字,“你们回去之后,要每个字写二十遍,并反复读二十遍,务必要将这些字牢记于心。听到没?”
“明白了,先生!”
十几名孩子尽管听不太懂老师的话,但看到老师的手势和动作,大致明白他的意思。
老师这是留了课后作业,需要他们下去反复练习。
由于目前始兴堡尚未造出合格的白纸,无法给孩童们提供书写的工具。他们的课后作业练习,只能暂时拿根树枝,在地上写字。
说起来,也是苦逼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