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风太祖告后人录中记载着如下两句话:
下三品小修耳,如木旺之金,脆而薄,气虽始生,然力衰,尚不能抵抗凶运,故名筑基;
中三品壮修矣,其坦然绵长,非一根一林可比,唯贵风霜雨露,遇劫相强,实为成材之途,故名登阁。
封赫连可以大致的翻译一下太祖皇帝的圣意——江湖路滑,要想闯荡四方,先掂量掂量自己的分量再说,下三品的小弱鸡就不要不知天高地厚的离开襁褓了,外面多的是险恶之徒教你敬老爱老。
等到了中三品,修士才会有自己做主的底气,即为天道垂赐的祭法自爆!
太祖皇帝口中提到的凶运,并非指的是一切天灾人祸,而是强调的是为奴为仆的阴损控制。
......
封赫连的脸上挂有笑意,理由有二。
一是暴涨的战力已经被他成功的驾驭住,二是丹田内遗留的天罡地煞之灵粹的数量,还相当可观,足够他将来用上好一阵子,免去了三公子四处寻求奇草宝药之苦。
‘也不知这些灵粹什么时候能用得上?’封赫连心想。
这便是现实和游戏之间的区别,如果现在是在游戏里,封赫连铁定二话不说就将剩下的灵粹通通炼化,把游戏角色的等级经验条拉到最高。
但现实中封赫连是不敢这么做的,刚突破一个隔品的大境界,就迫不及待的想要靠外力继续精进修为,这是急功近利的乡野散修才会干出的蠢事。
真正大户人家出身的承嗣子弟,最明白夯实教义宝基是有多么的重要,一破一立便是一虚一浮,浮的是境界,虚的是根基。
每一次突破都得花工夫细细打磨,巩固好了才能进一步提升修为,如此方能不留任何隐患;但凡修士留有根基上的隐患,便永远也不可能证得造化。
所谓的巩固打磨根基,也是一个似是而非的标准,儒家言三九之功,道家推七七之诚,魔门奉九九之数。
至于杂乱繁复的武夫嘛,更是花样百出,有的大修士死前透露“三更突破,五更进补,方为胸中热血存”,有的大修士布道解惑“穷起樵山耕武田,周岁三转方敢进”,还有的大修士在论法大会上分享心得“春花烂漫,此是登阁时,秋月高爽,吾已破两境”。
大伙来瞧瞧,武夫得有多难,一个是一天之内便继续精进修为而无碍,一个是花了三年才敢进补修为,最后一个更离谱,居然半年左右就连破两境,毫不顾及后世武夫对他的看法......
以上巩固根基的古老典故,全都是真人真事,从此便可看出武夫的艰难之处,完全没有可供个体参考的例子,只能因人而定。
当然,这也是武夫难熬出头的因素之一啦。
总而言之,修行得慎之又慎,这是一代代修士亲身经历过的血泪教训,因为这种根基隐患是修士本身很难察觉到的,是一种形而上却又真实存在的东西,凡是能内视捕捉到的,皆称为暗伤。
好比夏虫不知冰,知冰则不为夏虫,天道殊妙而不可道尽,真要是自个能体察到自个的根基状况,那修士还修什么。
正因为对事物的参不透,修士才会静悟潜修;正因为畏惧死亡,后来才会有了渴长生,连长生都没实现,又岂敢言自知。
不过,真参透了,那便是与天同寿、与地同春,也就是大风朝人人尊崇的超品神圣。
儒、道、魔三教祖师,皆为超品,故而能立下教义规矩,直通天地,免去了后学后进的宝基迷障。
武夫则不然,登超品而不言祖师,只称太祖,牧育万民。
封赫连扳指头算了算,自己离超品之境还差了大约有十万八千里吧,远不是零、一、二、三、四、五几个数所能丈量的。
这也就是前世他为何会被《凤凰纪》给深深吸引住的原因,道法自然,总有一股无穷的魅力。
‘如果可以,真想挨个体验一遍各个教派的不同。’
感受着体内奔涌不息的磅礴血气,封赫连默默叹息,在《凤凰纪》里他倒是玩过武夫、儒生、道士三种职业,每种职业都有相应的游戏体验感。
但现实中却是不允许修士进行兼修或重修的,只能一条道走到底,这就是神秘小二之前所说的教义顶敬。
‘可惜,我的路,从一开始便被定下了。’
封赫连思绪开始飘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