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年间,大唐饶州,浮梁县,福合村。
七月十五,入夜。
吴宅,灯火通明的庭院中央,横摆着一口漆黑木棺。
“几位大师,棺已运至,不知何时施法?小老的身家性命可全依仗你们了。”
吴财主问询道,身后跟着几个畏畏缩缩的家丁。
他的面前站着四人,最前边的是一个身着僧袍,须眉尽白的老和尚。
身后则是两个脸上涂抹着各色染料,打扮怪异的神婆,看扮相,此二人应不是本乡人。
而最后面的,是刚进庭院的一个年轻的道士,名叫姜劲,身上的道袍有些破旧,长发用道簪束起,目光湛然,乍看颇有几分道骨仙风。
他魂穿至此,因在前世淘到了一本古卷穿越而来,而这具前身是与自己同名的道士,会一些微末法术。
而自己也就顺势而为,做起了这降妖捉怪,卜卦驱邪的行当。
没错,此世虽是大唐,但与姜劲那个时代中的大唐截然不同,这里妖魔横行,民不聊生。
姜劲很快就接受了这一设定,毕竟那本古卷,自穿越而来,就一直在自己脑海中浮沉。
这本身就已经是极不思议的情况了。
“阿弥陀佛,百鬼夜行多是亡魂回到人间探访亲人,或寻些人间烟火气罢了,有老衲在此,施主大可放心。”
见人齐了,站在前方的老僧颂了声佛号,合掌说道。
几人也不是初入江湖,自然听得出吴财主的言语里的试探之意。
老僧说罢便纵身一跃,竟直接坐到了那棺盖之上。
随即右手持念珠,左手立于胸前,闭眼低声念起了佛经。
月朗星稀,庭院内微风徐徐,伴随着老僧念动经文,老僧手中被拨动的念珠,逐渐发出淡黄色的流光。
随着流光闪烁,老僧身上逐渐浮现出一股祥和端严之气。
“好!不愧是普度寺高僧,真可谓艺高人胆大。”
吴财主在旁看的连连点头,暗道自己运气好,竟真的请来了得道高僧。
没错,正因此世妖魔横行,除魔卫道这个行当变得欣欣向荣了起来。
伴随而来的,则是品行与道行的良莠不齐。
可姜劲观瞧之下,却总感觉老僧的表情流露出一丝不自然,似乎是......有些紧张?
身前的神婆二人似乎也不甘示弱,只见一人从背后掏出一根黑漆漆的短鞭,走到离那棺材约三丈远的位置,双手高举站定。
另一个稍瘦弱些的神婆则把一根挂着白布的长幡放在地上,又不知在哪掏出个香炉,摆到地上,又上了三支香。
自己则将头上带着的一块红布放了下来,把脸挡了个严实,而后在香炉前跪了下来。
见其妥当,拿着短鞭,高举双手的神婆开始面朝天空左右摇晃。
继而突然用手中短鞭击打身侧绑着的一面小鼓,身形也随着鼓声怪异的跳动起来,嘴里也大声唱念起来:
“摇铃鼓,请神鞭,仙家老爷路通畅。左旋右转舞翩翩,仙气腾腾满堂香。弟子虔诚心不慌,仙家老爷请开光...”
姜劲注意到随着神婆带着怪异韵味的念词唱出,蒙着红布,跪在地上的神婆身躯也开始左右晃动。
香炉内升起的烟缓缓聚集到其面前,透过红布钻了进去,而原本放在地上的白布幡竟犹自开始不停颤抖。
随着敲鼓神婆口中神调逐渐激昂,白布与蒙面神婆的晃动也越来越剧烈,随着敲鼓神婆最后两个音结束。
“啪”的一声,布幡凭空竖起,立在原地。
而蒙面神婆的身形也在同一时间停止了晃动,僵跪在地面,只有蒙着红布的头在细微的上下晃动。
夜黑风高,吹来一阵逼人的寒意,让人汗毛倒竖,背脊发凉。
吴财主见此情景,咽了口唾沫,与身后的家丁不约而同的后退了几步,不敢望向庭院。
随后,众人的目光齐刷刷的看向了姜劲。
姜劲不知何时已退到了众家丁的身后,见众人看向自己,淡然一笑,挥挥道袖,开始在院落中忙碌了起来。
很快,院落内的石柱上,紧关的大门上,窗户缝隙上,都被自己密密麻麻的贴上了黄色的符箓。
忙完这些之后,姜劲长吁口气,犹自点点头,随后径直走到离黑棺最远的位置端坐下来。
一旁的老僧和神婆见状,眼底均露出一丝不屑。
吴财主看着云淡风轻的姜劲,眼皮跳了跳,面露犹豫,却还是摇了摇头。
“罢了,罢了,这里托付几位大师了,我回房了。”
说罢遣散家丁,自己则匆匆走入玄厅,朝卧房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