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是一名落魄书生,深知传统教育的弊端,也曾试图改变,却苦于没有方向。如今,新学如同一道曙光,照亮了他心中迷茫的角落。
“或许,这新学真的能改变些什么……”蒲松龄喃喃自语,目光紧紧追随着学堂内侃侃而谈的李贽和顾炎武,心中的天平,开始慢慢倾斜。
夜幕降临,学堂内的烛光摇曳,朱常洛与李贽、顾炎武等人促膝长谈,从天文地理,聊到国家兴亡,从民间疾苦,谈到教育改革,相谈甚欢,直至深夜。
“皇上,您在民间推广新学的举动,已经引起了朝野的关注……”王安从门外走进,压低声音说道,“许多官员,甚至……”
他顿了顿,似乎在斟酌着用词,朱常洛却摆摆手,示意他不必多言,目光望向窗外深邃的夜空,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微笑。
“……甚至一些御史,已经开始准备弹劾的奏章了。”王安低着头,语气中带着一丝担忧。
“弹劾就弹劾吧,”朱常洛神色不变,语气平静,“朕倒要看看,他们能写出什么花样来。”
他深知,任何改革都不会一帆风顺,新学的推广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必然会遭到他们的反扑。但这股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他已下定决心,要将这条路走到底。
李贽和顾炎武对视一眼,眼中都充满了担忧,他们没想到新学的影响力已经波及到了朝堂之上。
“皇上,如今朝中局势复杂,还请您以龙体为重,万不可冲动行事啊!”李贽语重心长地说道。
朱常洛点点头,他知道李贽是担心自己年轻气盛,会与那些顽固派正面冲突,最终两败俱伤。
“先生放心,朕心中有数。”朱常洛语气坚定,“新学想要真正扎根,仅仅依靠民间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得到朝廷的支持。朕要做的,就是让那些质疑的声音,变成支持的声音!”
接下来的几日,朱常洛微服私访,走街串巷,体察民情,暗中观察新学在民间的推广情况。他发现,新学不仅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希望的种子,也逐渐得到了许多普通百姓的认可和支持。
一些开明的乡绅开始资助新式学堂,一些有识之士自发地加入到新学传播的队伍中来,星星之火,正在悄然燎原。
更令朱常洛欣慰的是,一些原本持中立态度的官员,在亲眼目睹了新学的蓬勃发展和百姓的热烈拥护后,也开始转变态度,倾向于支持新学。
这天,朱常洛收到了一份来自全国各地的奏章,这些奏章并非来自朝臣,而是来自那些积极推广新学的民间人士,他们详细地汇报了新学在各地的发展情况,以及取得的成果。
看着这些来自民间的报告,朱常洛心中充满了希望,他仿佛看到了一股新生的力量,正在大明王朝的土地上悄然崛起。
“看来,这把火,烧得还不够旺啊……”朱常洛放下手中的奏章,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容。
然而,就在他准备进一步推动新学改革的时候,王安急匆匆地走进了御书房,手中捧着一份奏章,脸色凝重。
“皇上,纪晓岚纪大人递交了一份奏章……”王安顿了顿,语气沉重地说道,“他还联合了……”